作者: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董雪兵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會議強調“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性”。以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為引領,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尊重地區發展差異的客觀規律,發揮各地區動態比較優勢,建立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加強區域協同和聯動,推動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舉措。
以城市群為重點引領面向共同富裕的區域合作
城市群發展模式指特定地域范圍內相當數量的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以一個或兩個特大或大城市為中心,依托交通運輸網絡和信息網絡,深度聯合、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城市群是科技創新和產業集聚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層面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載體,要不斷增強城市群對內輻射、周邊對接、相互聯動的作用,發揮各城市、各城市群比較優勢,開辟面向共同富裕的區域合作道路。
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加強城市群內聚散效應。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的核心,承擔了戰略支點和重要節點的功能。高端生產要素向區位條件優越、市場化制度完善的中心城市集聚是客觀規律。提高中心城市能級,引導中心城市向群內城市擴散低端生產要素,為高端生產要素騰挪發展空間,將充分發揮人才流、知識流、信息流等經濟能量的集聚優勢和規模效應。通過重新組合人才、信息資源、科技創新等高端生產要素,中心城市形成新的比較優勢,持續發揮聚散效應。中心城市向群內城市輸出低端生產要素的過程,也是不斷形成產業、要素、市場等梯次分工體系的過程,通過發揮不同規模等級城市的比較優勢,實現城市功能互補,不斷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推動群外城市主動融入,放大城市群帶動效應。根據“十四五”規劃,我國共布局了19個國家級城市群,涵蓋了全國七成以上的城市。在這些城市群之外尚有70%左右的國土面積,包括沙漠戈壁等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以及邊疆地區、糧食主產區、生態功能區、城市群外圍地區等。在這些地區,城市分布較為分散,城市規模較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為落后。外圍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根據自身比較優勢,明確功能定位和發展導向,全面提升基礎設施水平、產業支撐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加強與城市群和都市圈在交通、規劃、產業、公共服務等多領域的聯系和對接,主動接受城市群輻射,將放大城市群帶動效應,深化區域一體化發展。邊疆地區、糧食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負擔著整個國家邊疆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任。要加快探索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跨地區耕地占補平衡機制等舉措,不斷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加強先富帶后富、先富幫后富的制度政策設計,增強經濟發展弱勢地區的內生發展動力,逐步實現地區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
深化城市群戰略對接,強化城市群間聯動效應。以城市群引領區域合作發展不僅能夠暢通區域經濟循環,而且能夠助推國內統一大市場加速形成,由此暢通國內大循環,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實現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和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高質量發展。要繼續發揮東南沿海城市群的主導和支撐作用,不斷突出中西部和北方地區城市群的戰略樞紐作用。例如,長江中游城市群地處長江經濟帶中部,向西可連接成渝城市群,向東可與長三角城市群聯動發展,具有承東啟西的地理優勢,南北可串聯起中原城市群與珠三角城市群,具有貫通南北的區位優勢。依托區域重大戰略的實施,連接城市群形成城市帶,推動城市帶向外拓展形成經濟區,連點成線,連線成面,最終形成“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經濟區”梯次區域空間格局,優化資源、產業、人口的空間布局,推動產業布局、就業崗位與人口分布相匹配,實現統籌東中西、協調南北方的區域共同富裕。
在新技術賦能區域高質量發展中推動共同富裕
隨著數字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區域對自然環境、地理區位的依賴逐漸降低。區域借助新技術能夠最大范圍整合資源、最有效配置資源,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增強發展效益、激發新動能,更新迭代區域比較優勢,深化區際分工合作,在加快自身發展基礎上不斷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新技術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僅為發達地區帶來更高效更持久的發展動力,更為欠發達地區提供了跨越式發展甚至是換道超車的新機遇。依據新技術的不同特點,各地區要基于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挖掘新比較優勢。推動中西部地區加快通信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新基建支撐新制造、新服務、新消費。聚焦數字經濟、智能經濟、共享經濟、流量經濟、綠色經濟、海洋經濟、生物經濟、創意經濟、會展經濟等多種經濟形態,在時間、空間、產品、服務、用戶等多方位主動挖掘和培育多樣化應用場景,推動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融合創新。擴大新技術在教育、醫療、養老、體育、托幼等新消費領域的應用,激發新增長點,增強地區發展韌性。
新技術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方式不僅能夠促進教育、醫療衛生等資源均衡布局,而且有助于推動東西南北各地區及其民眾享有均等化發展機會。加大政府對數字技術的運用,實現信息技術與政府治理深度融合,能夠不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常住人口管理能力。讓人民群眾在常住地更好享受基本公共服務,最大程度激活“人”這一生產要素,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新技術推進區域協同治理。加強區域間在交通運輸、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是提升區域整體承載能力,推動區域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必須不斷增強新技術對區域協同治理能力的提升作用。首先,在信息資源配置和信息化建設方面,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投資和政策支持力度,縮小城鄉區域數字鴻溝,著力打破信息孤島,推動形成全國統一的信息網絡架構和通信網絡平臺。其次,推動異地政務互通互辦互認,實施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異地通辦”等舉措,以政務服務區域協同夯實區域協同治理的基礎。再次,在政務服務一體化的基礎上,完善跨區域監測預警體系、大數據征信體系、社會評價體系等體系建設,鼓勵跨區域制定共同富裕行動計劃,整合各類生產要素,協同各項政策舉措,加強城市區域間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治理等工作機制的協調聯動,以城市區域間信息數據打通帶動規劃打通、接口打通、標準打通、制度打通,不斷提升區域合作層次與水平。
經濟大家談 |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