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王文章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深入分析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后提出,“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為我國在“十四五”時期如何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重塑我國競爭新優勢、確保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此,我們必須認清“兩個大局”及其相互作用的關系,明確中國在歷史進程和世界格局中所處的位置,并在實際工作中登高望遠,攻堅克難,統籌好“兩個大局”下的深化改革與創新發展,以促進中國與世界的良性互動,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方面,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要求進行深化改革。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源于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和外部需求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帶動力明顯減弱,我國的發展必須更多地依靠內需和內生動力。客觀而言,發展我國內需市場的潛力和優勢十分巨大,例如: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72447元,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4億多中等收入人口、正在升級消費的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的巨大投資需求,等等。因此,把擴大內需放在更加突出優先的位置,能夠發掘市場潛力和激發市場活力,能夠通過繁榮國內市場來暢通國內大循環和培育國內大市場,最終能夠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動力和開辟新的空間。不過,要把上述理論上的可能性變成實踐上的現實性,需要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否則無法釋放內需潛力和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我們必須始終牢記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初心,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推進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體制性和政策性障礙,推進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擴大居民的社會保障,提高居民的個人收入,讓民眾敢花錢、有錢花,由此才能擴大內需和暢通國內大循環。
另一方面,通過創新驅動來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和轉換增長動力,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發展到今天,傳統的粗放式低質量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已經向世界承諾要全面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高質量的綠色發展目標,就要構建創新發展模式,加快創新產業的建設和推進科技創新。特別是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的有力武器,科技創新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尤為突出。因此,我們應加大科技投入,狠抓創新體系建設,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動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要加強創新力度,利用我國在工業體系、基礎設施、人力資源、市場規模、組織機制等方面的優勢,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向世界科技強國邁進,爭取在產業鏈中掌握核心技術以免受制于人;要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差距,把握好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難得機遇,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同各國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科技發展環境,改革科技創新的體制和機制。
經濟大家談 |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