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王文章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深入分析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后提出,“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為我國在“十四五”時期如何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重塑我國競爭新優勢、確保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此,我們必須明確中國在歷史進程和世界格局中所處的位置,并在實際工作中登高望遠,攻堅克難,統籌好“兩個大局”下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以促進中國與世界的良性互動,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首先,實行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自身的發展得益于開放的世界經濟環境,從而在較短的時間里從一個相當封閉的經濟體變成了一個較為開放的經濟體,由一個相對的貿易小國變成了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今天的中國已成為12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場,也是世界能源資源產品的主要進口國。由此可見,中國經濟發展的對外依存度很高,以國內循環為主只是說國內消費要在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中占據主體地位,而決不是說國際循環就不重要了。相反,提出雙循環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通過擴大開放來保持暢通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對現階段我國發展十分重要。同時,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還可以倒逼國內的深化改革,因為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表明,國內改革往往伴隨著對外開放,而對外開放又反過來引領和促進著國內改革,目的在于更好地向外部世界學習和融入全球化大潮。因此,擴大開放有利于暢通國際大循環和提升國內大循環水平,有利于深化國內的改革和推動我國的產業轉型升級,從而有利于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其次,發揮中國超大市場優勢,為各國合作提供更多機遇,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更多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GDP年均實際增長率高達9.4%左右,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外需市場來實現的。如今中國的發展已經越過了以外銷為主的階段,自身也成為世界最有吸引力的消費市場,因為我們有4億人口的中等收入群體的市場規模,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有穩定的經濟增長、政治秩序和制度環境,是世界產業界和金融界最被看好的投資目的地。我們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目的,不僅在于大力激發國內市場的內生動力,而且在于為世界各國創造更有利的投資機會,使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大市場和共享市場,促進世界經濟增長。事實上,中國領導人深知開放包容有利于中國和世界的市場繁榮和經濟復蘇,多次強調擴大開放政策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不但不會改變還只會加強,一系列擴大開放的舉措無疑有助于推動中國成為世界共享的大市場,有助于世界經濟的早日復蘇。
最后,積極推進世界經濟秩序的進一步自由開放,以保證雙循環的順利實施。作為一個新興大國、發展中大國和社會主義大國,我們應當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秩序的建構,有義務和責任替自己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發聲,以便更好地維護自己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在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我們要立場鮮明地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繼續推進“一帶一路”、亞投行等世界經濟治理公共產品的建設,在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基礎上,讓成果惠及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在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基礎上,努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利用國內大循環將國內規則統一起來,利用國際大循環將國內規則與國際規則接軌,并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
經濟大家談 |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