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依紹華
隨著我國人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居民消費規模持續擴大,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呈現個性化、多樣化及多元化特征。與此同時,各類消費新業態不斷涌現,消費方式不斷創新,消費內容更加豐富。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以新型消費為抓手進一步推動消費規模增長、促進消費升級、激發消費潛力,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新型消費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
新型消費有效改善商品供給體系。新型消費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引導要素投入與產業提質升級相融合,將品牌、營銷等高附加值要素賦能生產端,實現端到端全鏈路數字化,改變制造業產業鏈生態,重構生產流程,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全面升級,使生產企業聯合發展、集群式發展成為可能,為個性化、多樣化生產提供支撐,提高生產企業運營能力。同時,新型消費倒逼生產要素流向高技術含量的新興產業,增加高質量產品供給,如人工智能、健康醫療、高端裝備等,以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
新型消費積極推進流通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在以新技術為支撐的新型消費的推動下,供給側與消費側之間可以進行更緊密的聯系,從而顯著提升商品流通效率,在更高水平滿足多層次、多元化消費需求。例如,流通企業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有針對性地識別潛在消費者,深刻并全面洞察消費者偏好,精準識別消費者潛在需求。如今,全方位優化消費者體驗,豐富消費者選擇,已經成為流通企業創新發展的主要方向。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支持互聯網企業拓展線下實體性業務,利用現代數字技術為傳統實體企業提供改造升級服務,使其更好融入信息化時代;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實體企業突破傳統零售的消費空間限制,實施多渠道經營,以互聯網平臺為流量入口,以自身實體門店為形象展示和體驗場所,更有針對性地對接消費者需求,優化企業商業模式。
新型消費推動消費結構升級。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商業模式的持續創新,基于用戶消費習慣、內容標簽、垂直屬性和興趣偏好等生成用戶畫像,進而更有針對性地打造新的品牌、開發新的品類,更充分滿足消費者細分需求,是目前多數企業觸達消費者的重要方式。同時,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企業可以為消費者提供精準購物推薦,提高消費者篩選和獲得所需產品及服務的效率,為消費者提供更多便利。此外,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于智能家居、文娛消費領域,推動服務消費更加多元化,特別是信息增值服務迎來更大發展空間,從而激發出更多新的消費需求。基于此,消費者關注重點已由價格因素轉向品質、品牌、服務、口碑等方面,消費者觀念和行為偏好更加注重智能化、個性化,消費結構加速升級。
促進新型消費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加大對新型消費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廣泛調研基礎上,逐步消除現有制度規定與新型消費發展不相適應的內容或限制性條款,構建適用于新型消費的政策體系。一是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綜合應用財政補貼、稅收減免、金融貸款支持和政府采購等多種政策手段,支持新技術、新模式的加快應用和商業推廣,鼓勵面向居民消費升級的新型消費領域企業創新和傳統企業轉型。二是實施多種措施引導社會資源向新興領域集聚,激勵參與新型消費市場的各類主體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自主設計水平,創新生產方式和流通模式。三是加大新型消費基礎設施供給,尤其注重提升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投入,同時引導優質服務資源渠道下沉,更好滿足不同地區消費發展需求。
采取多種措施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加,其消費意愿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因此,應積極調整消費政策,增強居民消費能力。一是增加居民在醫療、養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補貼,提高社會保障基準線,提升社會福利水平,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二是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增強廣大農民群眾購買力。依托“互聯網+”平臺,加快電商、快遞進村,構建農產品上行渠道,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實現工業品下鄉與農產品進城渠道的雙向暢通。同時,加快推進“直播帶貨”等新業態在農村地區的發展,通過優化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推動優質社會公共服務資源下沉,扶持一批農村電商主播,帶動農產品銷售,從而增加農民收入。
建立新型政府監管體系。新型消費起步時間不長,且形式多樣、涉及面較廣,因此亟需在法律規制和監督機制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利用大數據手段,建立跨部門、跨地區數據共享平臺和協同管理機制,提高政府數字化、智能化治理能力。二是根據新型消費特點,將監管重心與責任下沉,加快隨機抽查頻次,保障新型消費產品質量。三是加強大數據客戶信息管理,強化數據安全。應盡快出臺相關法律對消費者信息數據存儲、應用過程和結果呈現等進行詳細規定,避免消費者隱私數據泄露。四是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激發和保護原創者創新動力,使新消費價值創造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和持久力。
經濟大家談 |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