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開大學經濟學教授,南開大學伯苓學院副院長 段文斌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21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顯示,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1904億元,同比增長23.0%,兩年平均增長4.4%。市場銷售逐步改善,消費升級類商品快速增長,新消費、線上消費也形成新的增長點,帶動了整體消費的回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將擴大內需作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基點,并提出了全面促進消費的政策取向。在社會再生產的循環中,生產、分配、交換(或流通)和消費四個環節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消費既是循環的終點也是起點,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作為最終需求,消費對于經濟循環的暢通至關重要。而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則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積極促進就業,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收入是消費的前提,而收入的前提是就業,就業乃民生之本。實現更加充分和更高質量的就業,需要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堅持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扶持中小企業在其中尤為重要,因為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新增就業來自中小企業。
增加居民收入,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人均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結構共同影響著居民的消費潛力和消費能力。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成為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需要切實做到兩個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實現兩個同步(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此外,還需要進一步規范資本市場,讓中小投資者能夠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
總之,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提高收入水平,縮小收入差距進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其實質要義就在于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使城鄉居民將收入更多地用于消費支出。從當前來看,著力點既要放在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上,更要放在不斷提高保障水平上。在具體操作上,逐步將社會保障的統籌層次上升到全國統籌和逐步將雙軌運行的社會保障實現并軌,是需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和突破的重點和難點。
在一般意義上,城鎮化促進消費。根據“七普”數據,10年來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城鎮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要進一步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加快建立保障“住有所居”的住房制度。唯有這樣,才能發揮出城鎮化促進消費的積極作用。
生產和流通與消費升級相匹配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培訓、醫療健康、養老托育、文旅體育、家政服務等消費需求,已經成為近10年來我國新一輪消費升級的方向。同時,人們對于傳統消費的品質要求明顯提升。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需求,如何滿足好呢?從生產供給的角度,亟待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近年來,國潮品牌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追捧,就反映出供給端“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實際效果。不僅如此,創新驅動和高質量供給還可以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例如,隨著手機的普及,對傳統手表的需求量大幅縮減。然而,智能手表通過計時、運動量統計、健康指標監測等多功能的復合,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人們對于手表的傳統概念,進而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培育新型消費。因此,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已經成為當下的重要任務。
從生產供給到消費需求的中間,普遍還有一個交換流通的環節。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已經成為趨勢,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場景不斷涌現。這就要求一方面建設好線下的消費中心與社區便民商業,另一方面構建起“智能+”或“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
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在新發展階段,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這就必須從根本宗旨、問題導向和憂患意識把握新發展理念,進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人民為中心,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全面做強自己,實現高質量發展。
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擴大消費最根本的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增收與減負并舉,持續釋放消費潛力。在消費升級與產業升級的良性互動中,增強發展動能并實現增長動力轉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和高水平的自立自強。
經濟大家談 |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