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式治理的扶貧方式是減災治貧的發展方向
治理之道如何選擇,事關治理成效。在時間維度上,以主動性和前瞻性為依據,可以將令人眼花繚亂的治理劃分為“被動型治理(或稱為滅火式治理、運動式治理)”和“預防式治理”。被動型治理更多指的是相關事務或事件已經發生后治理主體所采取的應對舉措,主動性和前瞻性均不足,在一定意義上屬于“事后補救”的范疇。預防式治理則強調治理主體本著未雨綢繆的理念,在相關事務或事件尚未發生時,主動采取各種手段和方式去進行處理,力爭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移民搬遷是非結構性減災的重要方式,陜西移民搬遷工程對于我國加強各類災害防災減災的重要啟示價值在于“防范勝于治療”。“結構式減災”通常只能治標而無法治本,非結構式減災才是降低未來自然災害損失的有效手段。[2]我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認為,“不治已病治未病”,體現了重在預防的理念。如果說災害(或者說風險)也是人類社會中的一種“疾病”,治療它的關鍵在于預防。老子所提出的主張,“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所反映的也是一種重在預防的思想。正如有的學者所言,面對未來的發展以及風險社會的出現,減災治貧要“跳出以往‘應急救援、原地重建’傳統的治理型抗災邏輯,政府要展現出足夠的魄力和遠見,采取具有預見性的減災策略。”[3]就是說,避災扶貧移民搬遷活動不是被動型的治理舉措,而是主動型、預防式的治理路徑;它在具體執行中雖然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已顯示出前瞻性、主動性的特點,展現出減災致貧的未來發展方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陜西移民搬遷還表明,減少風險是環境改善和擺脫貧困的重要結合點,政府在這一進程中可以扮演更加積極、更具智慧的角色,而不是被動的應對者,更不能只是充當“滅火者”的角色。改善環境、擺脫風險是實現可持續生計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職能的重要體現。陜南的大規模移民搬遷安置政策已超越“擺脫貧困”的理念和做法,高位推動進行“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其本質特征在于“擺脫風險”或者說“減少風險”。它不僅改善了陜南山區生態環境,也推動了精準扶貧;讓居民既遠離了自然災害風險,也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從政策制定的出發點來看,陜南避災移民搬遷政策實施既要擺脫以地質災害為主的自然災害風險,實現“挖險根”的目的,也要擺脫以經濟貧困為核心的貧困風險,實現“拔窮根”的落腳點。這種理念和行為其實已經跨越了“被動型治理”,朝著“預防式治理”的方向有力邁進。它背后所反映的是政府職能主動性轉型。事實上,現代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的錢預防,而不是花大量的錢治療。[4]”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這一基本背景和大趨勢下,陜西移民搬遷所揭示的邁向預防式治理之道或許能夠提供有益的啟示。預防式治理對于減少治理風險、減輕公共部門負擔和增強治理的主動性等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移民搬遷式就近城鎮化要成為中國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推進模式之一
城鎮化推進模式關系到“鄉土中國”邁向“城鎮中國”的進度和水平。2011年5月正式啟動的史無前例的陜南避災移民搬遷工程,規模宏大、類型復雜、持續時間長,是新型城鎮化發展思路在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因地制宜的深入實施和表率。作為涉及生態、經濟、社會、公共服務保障、文化等諸多層面的陜西移民搬遷工程體現了不再“簡單復制農村”的老路,而是強調通過集中安置的方式以及“三靠近”原則(靠近城鎮、靠近園區、靠近中心村)來實現移民搬遷和城鎮化相結合道路。在這一過程中,突出“以產定搬、以搬促城、產城融合”的移民搬遷思路,各種類型的產業園區等規?;氖袌鼋洕螒B,形成了較為有力的產業支撐,同時新型籌資模式、社區化治理、信息化管理系統,這些都有利于移民搬遷安置活動,也有利于當地城鎮化的穩健可持續發展。經過5年多的實踐探索顯示:開展移民搬遷活動是快速提升貧困山區城鎮化水平的有效路徑,更是推動就地(就近)城鎮化的有力舉措。在移民搬遷中有效推進了城鄉統籌,不僅有利于增強農村社會穩定,也顯著提升了城鄉發展活力,還有助于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減少貧困及社會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