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移民搬遷的實踐充分證明,兼顧避災、扶貧、生態和發展等多維目標的移民搬遷活動是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路徑,也是推動陜南加快發展的有力舉措。實踐已證明,陜南移民搬遷工程既是破解秦巴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發展難題和統籌城鄉發展的積極探索,又是促進山區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大舉措,也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個扎實”要求,特別是貫徹落實“扎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體現。
2014年1月下旬,李克強總理在陜南視察時強調指出,要通過區域整體開發創造有利于“造血式”扶貧的大環境,使貧困群眾有更多公平的發展機會,推動精準扶貧更加有效、更可持續。要對不具備生存條件的地方進行整體搬遷,通過發展小城鎮,一方面不把扶貧資金投到那些該搬遷的村,避免浪費;另一方面也可使搬遷的群眾享受城里人一樣的公共服務。2016年3月24日,中央財辦副主任兼中央農辦副主任韓俊同志在陜西調研時明確指出,中央制定脫貧攻堅“五個一批”之“易地搬遷一批”政策就是源于陜南移民搬遷的成功實踐。
“陜西樣本”的三大啟示
陜西大規模移民搬遷不僅引起了社會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還創造了諸多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被稱為移民搬遷的“陜西樣本”。有學者基于陜南地區移民搬遷的實證分析,對連片特困地區精準扶貧的“結構性制約”問題展開了研究;有學者對西部山區扶貧移民安置型社區治理及創新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同時,城鎮化背景下移民搬遷過程中的政府作用也引發學者的討論。盡管很多學者對以陜南地區為典型代表的移民搬遷“陜西樣本”進行了近乎全景式的研究,但是還缺乏對產生和引發的啟示展開應有的研究。本文較為系統地探討在脫貧攻堅進程中移民搬遷“陜西樣本”的若干重要啟示。
在脫貧攻堅進程中,移民搬遷的“陜西樣本”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理念要求在地方落實工作中的成功實踐。
移民搬遷安置可成為山區擺脫貧困的“治本之策”
擺脫貧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更是我國山區在現代化、城鎮化進程中的重要發展目標。然而,由于部分地區環境資源承載能力較弱、人口居住極其分散以及各類地質災害頻發等原因,以往的扶貧方式大都難以真正取得實效。這是因為以往扶貧的共同做法,主要是注重在貧困村修路、建水窖、改造電網、翻修村委會等,這些投入巨大的工程雖然與貧困戶的發展有關,但是尚未觸及減貧的核心問題,導致扶貧成效不明顯。只有通過徹底斬斷致貧返貧鏈條,實現“挪窮窩、改窮業、斷窮根”,才能更好地做到“擺脫貧困”,而不是深受貧困束縛。尤其在那些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區域,如秦巴山區、云貴高原,頻繁的人類活動以及有限的環境資源承載能力,事實上加劇了山區各類自然災害發生的風險。采取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應對的方式,將高寒偏遠山區居民從山上搬遷到開闊平坦的安全地帶,既提高了他們的安全系數,也保護了脆弱的環境,同時還減少了地質災害風險發生的概率,是一種“三贏”的決策。也就是說,在貧困山區、災害頻發疊加的區域,與其加大扶貧力度或投入巨資進行災后就地重建,不如主動在自然災害“脅迫”面前進行“科學妥協和讓步”,采取規避各類風險的“搬遷式移民安置”道路。
事實上,在陜南地區2011年啟動實施大規模避災扶貧移民搬遷工程之前,當地也先后推出過各類的遷移、扶貧舉措,但令人遺憾的是總跳不出簡單“復制農村”的“怪圈”。山區居民和新建房屋仍然面臨著各種地質災害的嚴重威脅,當地居民不僅難以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也難以有效地擺脫貧困。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均已表明,實施移民搬遷政策可以讓山區群眾徹底地擺脫“受災—貧困—扶貧—再受災—再貧困—再扶貧”的惡性循環;“從山溝到城鎮,從土屋變洋房,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它有效幫助山區移民對象鏟除“險根”、拔掉“窮根”,可謂一舉多得、標本兼治。在政府推動下,企業參與、社會協同和群眾自愿地以減輕環境資源承載力、提高人口和產業聚集效應、減少山區民眾災害脅迫為核心的移民搬遷這一重大舉措是“以退為進”的有效路徑,對于減少貧困、改善民生、保護生態環境等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與此同時,“移民”不僅是最為重要的一種扶貧路徑,從古到今還是推進區域均衡發展的重要方式。在這些意義上,移民搬遷無疑可以成為我國山區擺脫貧困的“治本之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