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移民搬遷安置一批農村貧困人口既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舉措。以“挖險根”和“斬窮根”為政策出發點,兼顧扶貧、生態和發展等多維目標的陜西大規模移民工程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成功實踐。其主要啟示有:移民搬遷安置可稱為山區擺脫貧困的“治本之策”;從被動型治理邁向預防式治理是減災治貧的發展方向;移民搬遷式就近城鎮化要成為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推進模式之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且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地區,特別是在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如何更好地找到“貧根”進行對癥下藥和靶向治療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提高減貧實效至關重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已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2015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期間,就涉及多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工作明確指出,實現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要因地制宜研究實施“四個一批”的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即“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移民搬遷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醫療救助扶持一批。”由此,移民搬遷在精準扶貧方略和體系中的地位得以正式確立,并在減貧實踐中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2016年7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永寧縣閩寧鎮原隆移民村考察時指出,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要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把移民搬遷脫貧工作做好。2016年8月22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期間深入到兩個少數民族村落,對當地干部指出,一定要把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好,保質保量讓村民們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頓下來后,各項脫貧措施要跟上,把生產搞上去。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要改善人居條件,更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應該說,易地扶貧搬遷成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重大戰役。
挖險根與拔窮根:移民搬遷的“陜西樣本”
2011年5月6日,陜西省委、省政府正式啟動實施的、被譽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移民工程的陜南地區避災移民搬遷工程,是秦巴山區大規模移民搬遷安置的“開山之作”,也開辟了減少貧困的有效實現路徑,打通了精準扶貧的“最后一公里”。這一“敢為人先、主動創新”“領跑最先一公里”的區域性重大移民搬遷決策高度契合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其取得的實際效果也進一步證明了通過搬遷安置解決一批農村貧困人口的可行性。
在政府推動下,以“避災減貧”為目標,以農民為主體,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相結合的陜西大規模避災扶貧移民搬遷工程,不僅僅是簡單地“搬家”和物理空間的變化,還是增強社會互動、推動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過程。經過五年多的積極探索和認真實踐,陜南地區已累計完成搬遷32.4萬戶、111.89萬人。作為以“挖窮根”與“拔險根”為核心追求的陜西移民搬遷政策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應,產生了積極且廣泛的社會影響。
從政策成效來考察,陜西省移民搬遷活動總體向好,綜合效益明顯。移民搬遷使得受災害威脅的群眾遠離了“災害源”,山區農民意外傷亡率明顯下降;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提高了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并推進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發展;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現代化;移民搬遷的推進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對大自然的無序擾動,遷出區生物多樣性增加,陜西的生態環境得以進一步改善。
大規模移民搬遷活動,既加速了陜西城鎮化發展進程,也拉動了移民搬遷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當地社會整體福祉發生了大跨越。與沒有進行移民搬遷的農戶相比,移民搬遷戶的整體處境明顯改善,財產性收入大幅增加,山區脫貧致富步伐顯著加快。在推進避災扶貧移民搬遷工程中,陜西省不僅注重實現“搬得出、穩得住”的目標,還高度重視移民搬遷群眾“能致富”目標的達成。工程以產業培育作為核心,通過強化規劃引領、鼓勵基層探索、增強社會協同和推進產業融合等方式,讓搬遷群眾增收有渠道、就業有崗位、創業有門路,經濟社會效益日益凸顯,基本上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