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針對農村特色的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創新可以有效改善農村貸款面臨的抵押困境,通過不斷完善“信貸+保險”的融資模式,能夠把不易變現的土地、宅基地、農機具訂單等經濟資源所隱藏的抵押功能發揮出來,改善農村金融因抵押可行性低帶來的貸款困難的局面,大大增加市場的有效信貸供給。
借力互聯網擴大農村金融的覆蓋面
大力推進農村金融創新,也有助于改善我國當前農村金融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等不良局面。農村金融創新主要在于農村金融的深化及根據農村金融市場特殊性而進行金融服務定制。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擴大金融市場在農村的普及程度,填補農村金融服務的空白。目前我國農村由于人口居住密度低,業務量相對城市較少,以致在農村開設金融機構成本偏高,金融機構網點在農村開設數量近年來增長也趨于平緩。而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打破了時間、空間、成本對金融市場的限制,對改善農村金融市場、推進農村金融模式改革都具有重大意義,也開啟了“三農”發展的新模式。
當前可以借鑒的農村互聯網金融模式主要有:1)電商平臺和農村金融的結合;2)P2P平臺與信用貸款的結合;3)“三農”服務商的互聯網金融化;4)農信社、郵政儲蓄銀行等傳統銀行的網上銀行。這四種農村網絡金融模式在平臺資源、借貸資源、線下資源等方面各有優勢,因此,在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的初級階段,有效地結合自身需求,合理地進行金融服務選擇,有利于提升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促進農村整體金融市場的創新。
創新金融人才培養機制
金融人才是金融創新的推動力,而傳統教育模式培養出的金融人才往往存在紙上談兵的問題,空有學歷和各種業內證書,缺少實踐經驗以及創新思維。金融人才的培養需要依靠高等院校配合完成,各高校需依靠金融發展方向,培養多層次的金融人才,既滿足金融市場基礎工作崗位的人才需求,又能填補高端金融部門的人才空缺。
對于基礎型人才,需要在高等院校完成系統的金融知識學習,還應增加更多的實習培訓機會,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時,為未來工作打下堅實的實踐基礎。而高端金融人才依托的是復合型的人才培養,即擁有豐富的金融專業知識儲備的同時,還掌握金融行業應具備的外語、計算機科學、法律等與金融市場發展交叉的學科專業知識。高校教育還應適應國際趨勢,培養與國際接軌的金融人才,對此可以借鑒國外院校的教育經驗,對師資、教學模式以及課程設置進行改革,重點應優化師資結構并且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課程相結合。同時,針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可以嘗試小班教育,因材施教,定向培養除金融外的其他學科技能。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李 懿(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