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資源具有人均不足和時空分布不均兩大特征。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阻礙了水資源的潛力發揮,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關鍵基礎性的制約因素。現代化是以國家競爭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為基礎的現代化。必須發揮生產要素的組合潛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讓稀缺的水資源釋放出最大的效用,才能全面提高綜合國力和競爭力。實施南水北調、合理配置水資源,是我國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抉擇。
城市化是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水資源是城市發展的必要條件。一定區域的城市的水資源稟賦較差,就會嚴重影響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產業發展。城市越發展,越會從水量和水質兩個方面對水資源的供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就會越突出。⑤水資源短缺日益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由于地理環境的天然屬性,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一些城市水資源非常缺乏,很難通過本地自然水循環來改變,使水資源供給自給自足。隨著我國城市化的推進,城市發展越來越依賴異地水源供水。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源互補式區域傳遞,水資源越來越多地從水資源豐富地區輸水傳遞到城市,因而,跨區域調水工程就成為緩解城市缺水的重要手段。跨區域調水對于提高水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意義。
其實,古今中外跨流域調水不乏其例。我國早在戰國時就已修筑了跨區域調水工程——鴻溝,此外,還有秦國的靈渠、鄭國渠、漢代的都江堰及汴渠,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于隋朝的京杭大運河。這些跨區域調水工程的修建,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補水、航運及灌溉的需要,更是促進了當時當地的經濟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建成的典型的引水工程有引灤入津、引黃濟青、廣東東江——深圳調水工程、引大(大通河)入秦灌溉引水工程等;其中專用于環保的調水工程有:引松入長(長春)跨流域供水與環境工程、濟南引黃保泉、杭州西湖補水工程、漓江延長航期補水工程等,這些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水資源區域分布豐欠,是一個普遍的國際現象,尤其是那些幅員遼闊的國家。所以,為了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少國家實施了跨流域調水工程,如美國、澳大利亞、巴基斯坦等國家,都有跨流域調水成功的例子。美國西部素有干旱“荒漠”之稱,由于修建了中央河谷、加州調水、科羅拉多水道和洛杉磯水道等長距離調水工程,使加州發展成為美國人口最多、灌溉面積最大、糧食產量最高的一個州,洛杉磯市躍升為美國第三大城市。蘇聯已建的大型調水工程達15項之多,年調水量480多億立方米,主要用于農田灌溉。澳大利亞為解決內陸的干旱缺水,在1949~1975年間修建了第一個調水工程——雪山工程,將東坡斯諾伊河的一部分多余水量引向西坡的需水地區。加拿大1974年動工興建的魁北克調水工程,引水流量1590立方米每秒,總裝機容量1019萬千瓦,工程還用于灌溉以及為城市供水服務。巴基斯坦的西水東調工程,從西三河向東三河調水,灌溉農田153萬多公頃。印度興建了多處大型調水工程,其中的巴克拉至楠加爾工程灌溉面積160萬公頃。法國為了滿足灌溉、發電和供水需要,1983年建成迪朗斯—凡爾頓調水工程,灌溉面積6萬公頃,并供應150萬人飲水。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已建、在建和擬建的大規模、長距離、跨流域調水工程已達160多項,分布在24個國家。
南水北調是緩解華北水資源短缺的重大舉措
華北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163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個貧水國家之一。預計到2030年人口達到高峰時,人均水資源量僅有l760立方米。因此,水資源是我國十分珍貴的自然資源。我國水資源不僅人均水平低,且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長江流域以北的人口、耕地、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占全國的47.4%、61.1%和41.2%,而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19.6%。水資源與人口、耕地等資源和經濟布局不相匹配。特別是華北平原,7、8兩個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60%~7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造成汛期常發生洪澇災害,非汛期又嚴重缺水。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