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國家級經濟帶主要有:
環渤海經濟帶。環渤海經濟帶處于東部地區,貫通南北、連接陸海,總人口2.5億人,GDP以及投資、消費、進出口等主要指標都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作用獨特、區位優越、基礎雄厚,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是中國經濟最有潛力的新增長極之一。其中,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本區域發展的核心,也是打造國家首善之區的關鍵性戰略。
長江經濟帶。長江是繼中國沿海經濟帶之后最有活力的經濟帶,依托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做大做強上海、武漢、重慶三大中心城市三大航運中心,推進長江中上游開發,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是打造西部大開發的“升級版”。隨著“一帶一路”大戰略的提出與實施,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成為國家大戰略的重要支撐。
中國經濟帶的建設是為了構建中國區域空間的戰略格局,形成我們全部國土的科學開發的框架體系。因此,目前還是處在“織網”的階段。在中國區域空間的戰略格局的大網中,至少還將有若干經濟帶已經或即將形成:
東南沿海經濟帶。隨著滬深高鐵的全線貫通,上海自貿區、天津濱海新區、粵港澳合作區等助其提速,一個連接長三角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北部灣城市群的經濟帶已經呈現。
珠江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平行、支撐我國南方發展的珠江經濟帶,包括廣東、廣西、貴州、云南,以珠三角為龍頭,涵蓋整個西江流域,并將進一步拓展中國的區域經濟空間。
東北中部經濟帶。從黑龍江北部一直到遼東半島,形成一個縱貫東北平原腹地的經濟帶。這里有中國最大的平原,有豐富的煤炭、石油、糧食等資源產品。東北中部經濟帶的建設將有利于本區的東北亞區域中心作用的發揮。
黃河經濟帶。山東、河南、陜西、甘肅、青海,黃河經濟帶東到黃海,西接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的經濟脊梁。
長城經濟帶。在中國的北方,沿長城一線,包括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寧夏,在中國的北方內陸形成一個強大的經濟地帶。這個經濟帶將承擔起中國最大的能源基地的職能。
參考文獻
程杞國:《公共政策制定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系》,《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0年第3期。
劉勇林、雷興虎:《區域協調發展的立法的觀念轉換與制度創新》,《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
楊曉萌:《論我國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的改革與完善》,《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3年第7期。
張可云:《區域經濟政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鄭艷:《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政策的國際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宏觀管理》,2004年第3期。
孫久文:《城鄉協調與區域協調的中國城鎮化道路初探》,《城市發展研究》,2012年第5期。
魏后凱、高春亮:《新時期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涵和機制》,《福建論壇》,2011年第10期。
徐康寧:《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內涵與新思路》,《江海學刊》,2014年第2期。
孫久文:《走向2020年的我國城鄉協調發展戰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作者簡介】
孫久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北京市人民政府顧問,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會長,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理論、區域經濟規劃、城市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經濟學。主要著作有《區域經濟學》《城市可持續發展》《區域經濟規劃》等。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