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區域聚焦 > 正文

獨家|“十三五”中國區域發展戰略前瞻(2)

改革開放和“兩個大局”

從1978年到1995年期間,為了改革開放戰略的順利實施,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理論上講,是從區域平衡發展轉向區域非均衡發展;從實踐上講,是從“工業西漸”戰略轉為向沿海傾斜戰略,同時為東、中、西的協調發展打好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以后,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新探索中,中央提出為了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需要大幅度調整區域經濟布局,將條件更為有利的東部沿海地區作為優先發展的重點區域。從1979年到1995年,我國在區域經濟發展布局的總體格局上,對生產力布局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做了較大的調整。

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即首先發展沿海地區,在沿海地區發展起來之后,以沿海雄厚的實力支援內地建設。因此,我們在改革開放之初就確立了向沿海傾斜的發展戰略,即非均衡發展戰略,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后唯一正確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實施向沿海傾斜的沿海優先發展戰略,即充分利用沿海工業基礎和區位優勢,面向國際市場,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大力發展外向型產業的戰略模式。為了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中央于1979年率先賦予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實施”的權力,利用兩省毗鄰港澳臺的區位優勢,加快建設帶動全國其他地區的改革開放窗口,并且陸續地批準設立深圳、珠海、廈門、汕頭為經濟特區和14個沿海開放城市。

1987年12月,中央系統提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主要內容是:第一,沿海地區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參加國際交換和競爭,擴大產品出口,加速發展外向型經濟;第二,積極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勞動—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大力發展“三資”企業,實行原材料和銷售市場“兩頭在外”;第三,加強沿海與內地的橫向經濟聯系,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1988年3月,國務院召開關于沿海地區對外開放工作會議上,正式決定實施以沿海地區企業為主力,“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型經濟,進入“國際經濟大循環”。同時,中央決定進一步決定擴大沿海對外開放的地域范圍,批準海南升格為省建制并設立特區,緊接著批準上海市浦東新區為改革開放新的試驗區,這意味著我國沿海非均衡發展達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在政府和市場力量的雙重作用下,改革開放初期東部地區基本建設投資遠高于中西部地區。

向沿海傾斜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充分發揮了沿海地區的比較優勢,取得了面向世界、先行發展的巨大成功,我國沿海地區在差不多20年時間內的經濟增長率持續保持在全國的領先水平,國民經濟整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上一頁 1 23456下一頁
[責任編輯: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