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區域聚焦 > 正文

獨家|“十三五”中國區域發展戰略前瞻

【摘要】隨著我國進入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區域經濟的新常態的特點更加凸顯:板塊分化趨勢更加明顯,經濟帶戰略使區域發展互動的通道逐步形成,同時生態文明成為區域發展的新亮點。在即將到來的“十三五”時期,區域發展戰略可以說是重中之重。在“十三五”時期,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方向已經十分明確,這就是以三大戰略為核心,重點打造的國家級經濟帶。以國家級經濟帶為骨架,以區域中心增長極為節點,以縣域發展為基礎,形成覆蓋全國的區域發展新戰略。如何科學理性地統籌資源,合理規劃區域發展步調,注重發揮各區域相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發揮核心區域的引領、帶動和輻射效應,是區域經濟和宏觀戰略研究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十三五”規劃  區域經濟  三大戰略  經濟新常態  經濟帶

【中圖分類號】F11/X3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歷史演進

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多次的轉變。這些轉變都是在國家宏觀經濟的影響下,為實現國家發展整體目標做出的戰略性調整。歷史經驗表明,每一次調整都對我國宏觀經濟的新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舊中國留給我們的是一個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地區經濟格局。為改變這種狀況,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基本上是沿著一條“均衡發展”的道路前行,表現為“工業西漸”。

“工業西漸”的發展戰略。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年恢復時期,國家工業建設的重點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其次是華東和華北。“一五”時期,前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當中,沿海地區占1/5,內地占4/5;而整個“一五”時期,基本建設投資內地占53.3%,沿海占46.7%。“二五”時期以后和文化大革命時期,工業建設大規模向內地推進,造成了很多問題;特別是“三線”建設的失誤,影響了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

學術界習慣于將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時期的區域發展戰略,稱為“平衡發展”戰略,這實際上是為了改變舊中國工業分布極端不均衡的現狀,也是正確處理沿海和內地關系的具體的行動。

沿海與內地的區域格局。沿海與內地的區域格局,實際上是承襲全國解放之前的舊格局,新中國成立后,我們一直努力打破這種舊有的區域格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國后的“一五”時期開始建設的156個重大項目,都是按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的目標在全國布局的。

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明確提出要正確處理沿海和內地的關系。20世紀60年代初,出于備戰的需要,國家決定將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的工廠轉移,加快“三線”建設,建立戰略后方。同時,從建國以來我國的地區經濟發展就極不平衡,大部分的工業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帶,生產力分布存在地區非均衡性,經濟形勢也提出了區域經濟格局調整的需要。所以,這一階段主要實行的是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戰略。這一戰略的集中體現就是三線建設。按照設想的軍事地理區劃,中國沿海為第一線,中部為第二線,后方為第三線。湘西、鄂西及四川、云南、貴州三省為西南三線。西北三線建設,其轄區為陜、甘、寧、青、豫西、晉西。相對于西北、西南的“大三線”,中部及沿海地區腹地稱“小三線”。根據這一精神,“三五”計劃明確提出,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布局。“四五”計劃則提出建立各自為戰、大力協同的經濟協作區。在三線建設的過程中,國家對于中西部的投資高度傾斜。“三五”計劃中,全國新建的大、中型項目中,西南、西北、中南地區的項目數高達60.2%。而該時期東部的發展則受到了遏制。

“三線建設”是一次大規模的區域性集中大開發。主要集中于“大三線”的“三線建設”在客觀上緩解了建國初期區域經濟分布極不平衡的狀況,而且為中西部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從空間均衡布局的角度衡量,“三線建設”有其正面的意義。1970年,各個省份人均GDP排名中前十二名依次是:廣東、上海、北京、江蘇、吉林、青海、云南、遼寧、黑龍江、陜西、寧夏和貴州。屬于三線地區的有五個省份,其中青海和云南分屬第六和第七。這是“三線建設”所帶來的一次大的區域經濟格局調整,在隨后的年份里,隨著戰略重點的轉移,“三線建設”的中止,排名變化很大,到80年代,前十名中已經沒有西部的省份了。

上一頁 1 23456下一頁
[責任編輯: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