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徽三聯學院推進產教融合的實踐成效
安徽三聯學院在新一輪教育改革中,秉承集團“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基因,統籌運用集團內外的企業鏈、教育鏈和科技鏈資源,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發展。
教學改革穩步推進。2019年學校獲中國品牌實力民辦高校;2023年校友會發布的安徽民辦大學排行榜中學校排名榜首;2019年學校獲批碩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2022年年底“交通運輸工程”獲批省級高峰培育學科,實現了安徽省民辦高校在學科建設上零的突破,電子信息工程等6個專業獲批為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6個專業獲批為省級特色專業,人工智能、智能交通獲批省級一流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13個專業獲批省級六卓越一拔尖培養計劃;2021年獲批省“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立項試點校。學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安徽省技術發明獎、安徽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全國產教融合標桿院校、全國高校產教融合50強等榮譽。
科研創新成果豐碩。近年來,學校先后參與國家“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工程院等各類項目10余項,共獲發明專利14項、標準1項;參與研發的助力助行外骨骼機器人、心血管與肺功能測試儀等,已投入市場,提升社區與居家智慧養老服務質量。科研成果先后獲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安徽省科學技術發明獎。
人才培養提質增效。近3年,學生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等學科競賽中獲國家級獎項143項、省級獎項1260項,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國家級212項、省級659項。畢業生平均去向落實率95%以上,單位滿意度達96%,“留皖率、留肥率”分別達到76.2%和43.5%,就業崗位對口率整體提升了12%,超六成畢業生服務地方中小微企業。學校連續多年獲畢業生就業先進集體和標兵單位,畢業生成為集團內及關聯企業技術與管理崗位的重要來源,部分優秀畢業生加盟阿里、騰訊及法國育碧等國內外頭部互聯網企業。
地方產業受益顯著。以國家車輛駕駛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部交通安全、服務機器人協同創新中心、交通信息與安全省級重點實驗室為代表的產學研平臺研究成果直接實現了轉化,在我國道路交通安全領域具有行業領軍優勢,成為支撐地方智慧交通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力量。學院積極響應國家科技政策,廣泛參與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涉足領域涵蓋了人因工程、智慧交通、信息技術等多個前沿領域。學院的研究團隊推動了相關領域的發展。其中有關項目通過中國工程院驗收,部分成果被國家采納。學校建設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習基地——剪紙藝術研究中心有效促進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推廣;岳西縣大別山智慧文旅康養科教基地、中國老年產業人才實訓基地等平臺進一步助力安徽鄉村全面振興和健康養老產業發展。
四、產教融合的“三聯探索”的經驗啟示
近年來,安徽三聯學院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接產業發展所需,深化產教融合,堅持“集團內+集團外”雙輪驅動,扎實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打造多主體育人生態圈,推動產教融合走深走實,探索出一條具有三聯特色的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道路。安徽三聯學院產教融合的實踐探索,為我們帶來四點啟示。
(一)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實現體制機制創新,是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的前提
應用型本科院校除具備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科研服務等功能外,更加注重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變化、行業變革及職業變遷等情況及時調整發展戰略,開展教育改革創新。改革過程中,若受到體制機制束縛,學校的改革創新難度和風險將加大,導致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展緩慢。
產教融合的“三聯探索”實踐表明,學校充分發揮民辦高校自主權及靈活機制,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破除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弊端,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在推進產教融合過程中,強化頂層設計,將產教融合作為學校辦學的主要落腳點,通過制度文本、政策執行、創新機制、搭建平臺等多種路徑為產教融合奠定基礎。與此同時,著力推進產業學院、學科、教學等多維改革創新,為深度開展產教融合打好基礎。調研組專家、北京交通大學原副校長、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張星臣指出,安徽三聯學院推進產教融合是一個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通過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創新辦學模式等,勇于創新和試錯,走出了一條應用型本科高校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以校企合作為抓手,建立協作共享平臺,是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的保障
產教融合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涵蓋政府、社會、高校、行業、企業等多元主體的發展協調,涉及多層面、多領域的協同治理、聯動推進。推動產教深度融合,需要逐步構建人才共育、專業共建、成果共享的發展路向,搭建產教融合服務平臺,統籌形成扶持政策、經濟投入、設備配套、成果推廣、效益評估等多個環節在內的配套支撐體系,實現資源互通、供需匹配、利益共贏,共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從產教融合的“三聯探索”實踐來看,學校主動適應行業企業成長新態勢新需求,堅持“以內為典型、以外為重點”的產教融合推進方式,協同共建類型層次多樣的產教協同育人平臺。充分利用集團交通安全、服務機器人、數字游戲等產業科技優勢,實現集團內產學研一體化與學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同頻共振、相互融合、聯動發展。同時,拓展與集團外單位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本著“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原則,提高學校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為企業輸送更多高質量技能型人才,實現校企合作共贏。由此,學校形成了“集團內+集團外”血緣式+合作型雙輪驅動的產教融合模式,實現內部資源的融通、外部資源的貫通,促進產教融合形成內外循環的良性生態環境。
(三)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的關鍵
產教融合核心要素是產業需求與教育供給之間的有效匹配。推動產教深度融合要面向地方支柱產業和企業的創新需求,暢通科教創新、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和良性互動,加強教育鏈、科技鏈、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之間的緊密對接和深度融合。
從產教融合的“三聯探索”實踐來看,學校辦學一個最為突出的特征,是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牽引,全面融入產業、支撐產業、引領產業、催生產業。尤其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以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主要任務、以推動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為重要目標,將產教融合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錨定培養服務中小微企業工程技術和管理崗位的人才目標,堅持校內外資源并舉,從人才培養的前端至末端都有各類行業企業等各類主體參與,形成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以及人才鏈的橫向貫通和縱向銜接;堅持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特別關注國家、地方戰略需求及行業前沿動態,對接企業人才需求,加強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建設,發展特色專業,推動用人、育才精準匹配。
(四)以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為目標,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是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的方向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要以產學研深度融合持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應用型高校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搭建創新平臺、優化資源配置等方式,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之間的良性循環,從而有效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加速發展,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有力支持。
從產教融合的“三聯探索”實踐來看,學校秉承集團“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基因,遵循科技創新和教育發展規律,靈活用好機制,做好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不斷提升科研應用服務地方的水平。20余年來,學校在創始人的帶領下,從深耕交通安全領域、創立了“道路交通事故防治工程學”這一交叉學科的典范,到打造“雙棲”科研團隊,聚焦交通安全、智能制造、數字創意、生命健康等研究領域,持續推進應用型科學研究和協同創新,加速推動人才優勢、科技優勢、創新優勢轉化為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優勢。調研組專家、同濟大學原黨委常委、副校長、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副會長江波指出,安徽三聯學院作為地方性、應用型高校,積極探索形成產教融合的“三聯模式”,為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融入社會發展和區域產業經濟、高等教育體系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等提供了生動鮮活的案例,學校要進一步做好產教融合運行機制,深入提煉總結“三聯模式”可輻射性,對外講好產教融合故事,為其他民辦高校的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人民論壇專題調研組專家成員:
譚建榮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
張星臣 北京交通大學原副校長、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副會長
江 波 同濟大學原黨委常委、副校長、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副會長
張志勇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
丁金昌 二級教授、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
陳陽波 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副總編輯、人民論壇網總編輯(調研召集人)
(執筆:劉春霞,人民論壇調研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