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鍛造創新主體,激發億萬人民的集體創造力。人是社會歷史和文明創造的主體,一切文明的創造都植根于人的行動中。馬克思主義相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生氣勃勃的社會主義是人民群眾自己創造出來的,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的集體創造力是實現現代化的根本動力。為此,就要發展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因為民主是促進創新迸發的關鍵條件和強力保障,它通過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為各種主體的創新探索提供了制度保障。社會進步與教育的發展培育了一代新人,覺醒的中國人民展現出強大的創造力。在民族解放與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借助思想啟蒙和教育普及,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獲得極大提高,強大的人力資源為實現全面創新提供了主體基礎。中國人民站起來、組織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必能釋放出空前的集體創造力,生動展現中華文明的新氣象。
上述兩個方面相互依賴相互支持,不能等待一個條件具備了再考慮準備另一個條件。事實上,主體受制于社會結構的強大約束,制度的變革常常具有決定性;同時,人又是能動的創造主體而非完全被動的客體,所以發揮人的主體能動性又是突破結構約束的現實切入口。在培育創新系統中形成自由創造、大膽試驗、鼓勵合作、寬容失敗、銳意進取的社會和文化景觀,正是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當每個人、每個組織、每個城市形成激發創新的文化精神,當整個社會建立起鼓勵和保障創新的制度安排時,所有中國人的智慧與想象力將得到充分的挖掘與釋放,其中所蘊含的創造力將無可限量,創新的“井噴”將成為推動民族復興的強勁動力。這不僅是解決當代中國復雜社會問題的手段,更是讓人們在創造中快樂生活的過程。
從大歷史的視角看,中國不只是一個“民族國家”,更是一個以璀璨的古代文明傲然屹立于世界的文明體。近代以來,西方文明興起并成為強勢文明,中華文明在其沖擊下走向低谷。歷經艱苦卓絕的革命和現代化建設之后,中華文明復興已經取得歷史性突破。過去一個多世紀的現代化進程醞釀了文明爆發式成長的條件,社會歷史的發展在充分量變的基礎上必然會發生質變。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可視為一次“階段性質變”,構成新的歷史性飛躍。1930年,在革命處于困難低潮時期,毛澤東同志從歷史發展的大勢中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壯麗前景:“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4]如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礎上,中國人可以更加自信地遙望和創造自己的新生活,以系統性創新引領世界文明的新潮流。
注釋
[1][美]霍米·卡拉斯:《中國向高收入國家轉型: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因應之道》,《比較》,2011年第5期。
[2]R. Keith Sawyer., Social Emergence: Societies as Complex Systems,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2.
[3][法]涂爾干:《教育思想的演進》,李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03頁。
[4]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6頁。
責 編/張 曉
魏波,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大學黨的理論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化哲學、社會發展理論。主要著作有《中國轉型的系統困境與改革方略》《中國復興的哲學探討》等。
Building a Systematic Mechanism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Innovation
Wei Bo
Abstract: Realiz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means realizing systematic innovation at the levels of knowledge, technology, institution, thought and culture. This systematic innov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e", which depends on the systematic mechanism that can stimulate innovation. Facing the institutional bottleneck that hinders innovation in reality, we need to promote innovation by building an innovation system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tapping the collective creativity of all participants through reform. The economic surplus brought by development provides material conditions for the creation of new civilization. On this basis, Chinese civilization will achieve explosive growth in self-transformation and systematic innovation.
Keywords: systematic mechanism, collective creativity, systematic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