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魏 波
【摘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意味著在知識、技術、制度、思想、文化等層面實現系統性的創新,這種系統性的創新存在“涌現”的特征,涌現的出現則依賴于能夠激發創新的系統機制。面對現實中存在的阻礙創新的系統瓶頸,推動創新需要從國家層面建構創新系統,通過改革釋放行動主體的集體創造力。發展帶來的經濟剩余為新文明的創造提供了物質條件,在此基礎上,中華文明將在自我變革與系統創新中實現爆發式的成長。
【關鍵詞】系統機制 集體創造力 系統創新
【中圖分類號】 F0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01.010
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構成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又一重要節點。面對各種復雜難題,實現這一戰略目標需要科學認識這些難題并尋找正確的方法,創新則是一條根本路徑。
文明復興的創新主題及系統瓶頸
理解中國面臨的問題需要從大歷史的角度認識這一變遷的本質內涵,把握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中華文明復興的本質內涵不是“量”的積累,如物質財富的增長、科學知識的傳播、傳統體制的強化等,它更意味著“質”的飛躍,即在知識、制度、文化價值觀等核心層面的系統創新和建構。
從文明史的角度來說,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意味著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這集中表現出中國現代文明的創造。但是,這些仍然只是一些具體表現,更具有實質意義的是,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帶來包含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知識創新、文化創新等在內的系統創新。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看,現代化的本質正是在突破傳統社會的生產方式、政治制度、文化價值觀、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重構社會文化體系的過程,其本質特征之一便是形成激發創新的系統機制,具體體現在如下方面:在經濟層面,以市場為導向適應市場競爭而形成創新機制,市場競爭的壓力和逐利的驅動促成了創新的產生;在政治層面,民主和法治解放了人的思想,為人探索新知提供了外部環境和制度保障;在文化層面,思想啟蒙與自由理念解放了人的思想,釋放了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現代教育的發展和普及更成為創新的關鍵載體。因此,現代化不僅表現為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等,更表現為培育發展一種不同于傳統社會的新的制度和文化,系統創新成為現代社會的典型特征。
尤其是,中國的現代化并非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復制,而必須立足中國的社會文化基礎并在新的生產生活中創造新文明,創新的主題更為凸顯。正是認識到西方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弊病,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的方向,而如何在中國大地上建設社會主義新文明卻是全新的事業。因此,中華文明的全面復興表現為古老文明的自我復興,更表現為人類新文明的探索。屆時,中國向世界展現的不僅是“中國制造”,更有改變世界面貌的“中國創造”。在經濟領域,建設社會主義意味著創造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實現更高水平的公平正義。在政治領域,在有著數千年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在思想文化領域,構建現代中國的知識體系、價值規范、信仰系統,需要直面傳統文化的遺產和世界文化的沖擊,在新的生活實踐中創造適應和引領社會的新思想新文化,這既要全面清理傳統文化中的不合時宜的陳腐內容,也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更要在建設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中創造新文化。中華文明的復興表現為創造代表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的新思想、新文化、新生活,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新的和諧共生。這既是中國文明發展和社會歷史演進的客觀要求,也是人的主觀認知與自覺選擇,其本質要求便是新文明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