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試論碳達峰與碳中和(3)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路徑

從人類文明形態進步的高度來認識能源革命。人類文明形態的不斷進步是歷史的必然,能源革命是基礎和動力。化石能源的發現和利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人類由農耕文明進入了工業文明,這是一輪全球性的能源革命。二百多年來,工業文明在促進社會巨大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氣候變化問題和發展的不可持續性。現代非化石能源技術的巨大進步正在推動人類由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這是又一輪深刻的能源革命。“能源低碳化事關人類未來”已經成為全球共識。歐盟于2020年提出了“綠色復蘇計劃”,決定投入1.82萬億歐元,努力成為第一個碳中性大陸;美國新一屆政府已經宣布重返《巴黎協定》;德國宣布2050年要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企業層面,近期國內外眾多能源公司紛紛發布碳中和目標和行動方案。

樹立新的能源安全觀。能源安全很重要的方面是供需安全,要以“科學供給”滿足“合理需求”。目前階段,一方面要調整化石能源供給,另一方面要逐步倚重自己可以掌控的非化石能源供給。值得強調的是,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利用是我國自己可以掌控的,它不依賴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幻,有利于實現能源體系的獨立性和安全性。牽引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長的,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而支撐其穩定、快速增長的是其背后的自然資源和開發這些資源的技術能力的提升及成本的不斷下降。能源安全除包括供需安全外,還應當包括環境安全、氣候安全,能源造成的環境問題(大氣、水、資源可持續等)和氣候問題要解決好。

重新認識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在化石能源資源“富煤、缺油、少氣”的同時,豐富的非化石能源資源是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應逐步建成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低碳能源體系。我國中東部的能源供給可以按“身邊取和遠方來”相結合、“分布式與集中式”相結合的思路發展。在西北地區建電力大基地,通過特高壓西電東送(集中式、遠方來)只是一種模式,而“分布式、身邊取”將提高中東部能源自給比例,論證表明:這種模式的資源可供性、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可行性都是成立的,不僅有助于“源網荷儲一體化”的局域電網,“微網”和“虛擬電廠”的批量生長,可減緩“西電東送”和“北煤南運”的壓力,而且對我國能源結構低碳化、空間格局的趨于平衡、城鄉一體化的能源基礎設施升級都是有利的。重新認識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是正確認識我國國情的要素,對于確保國家長遠的能源安全、引導能源轉型具有方向性、戰略性的意義。

能源轉型中的化石能源。實現公平、公正的能源轉型,能源安全保障與低碳轉型并行不悖。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0》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煤炭產量超過全球總產量的47%,而煤炭消費量在全球的占比高達近52%。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產和消費國,煤炭目前仍是我國能源供應的基礎性能源,應堅持清潔、高效利用,發電為主,通過技術進步,減少非發電用煤;發展清潔供暖,更大力度替代散燒煤,煤炭消耗總量在“十四五”時期盡早達峰;同時,與非化石能源協調互補,支持能源結構優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57.7%,能源結構偏煤轉型有困難的一面,但也恰恰可以在低碳轉型中從能效方面獲益更多。技術進步加上能源結構轉型,能源強度預計到2050年將會下降40%。穩油增氣,要常非并重、陸海并舉、加強勘探、增加儲備,提高天然氣消費的比例,預計2025年前后石油消費將進入平臺期。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九個抓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克服諸多困難,主要是目前我國產業偏重(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能源偏煤(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效率偏低、以高耗能產業拉動GDP的傳統發展方式慣性很大,對地方發展影響頗深。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走到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如果按照慣性思維,轉型不力將導致技術與系統落后、低效投資等方向性風險;如果按照新發展理念,以雙目標牽引,針對難點施策,實現有力度的轉型,將真正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1)“能源減碳”與“藍天保衛戰”協同推進。雖然溫室氣體排放和污染排放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在中國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下,它們基本同根、同源,走向綠色和走向低碳采取的實際行動是高度一致的。[5]隨著碳達峰和進一步降碳,化石能源將逐步減量,空氣質量的特征量PM2.5將逐漸下降,首先達到國家標準35ug/m3,并進一步達到全球標準15ug/m3。這個指標,美麗中國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均不可少。因此,將碳減排雙目標的實現納入大氣環境監管,可收到協同之效。

(2)節能提效。節能提效是中國能源戰略之首,是國家能源供需安全和環境安全的要素。效能是一個國家能源體系先進性的標志。我國節能成績很大,但據全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roject)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單位GDP的碳排放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是OECD國家的2.7倍。在當前消費水平和化石能源為主結構下,能耗降1%,就可減0.5億噸標煤,減排1億多噸二氧化碳。首先,最大的潛力在產業結構調整,高耗能產業占比過大,傳統高耗能產業已進入總量達峰和下降期,抑制發展高耗能產業的沖動是當務之急。其次,管理和政策節能、技術進步節能、生活方式節能等潛力也不小。節能提效是降碳的首要舉措,控制高碳化石能源總量是重點。現代化的美麗中國,必須是一個節能的、高能效的國家。

(3)電力行業減排。當前,我國電力行業占碳排放總量的40%左右,主要是煤電。要在推動煤電高效潔凈化利用、熱電聯產、生物質摻燒的同時,逐步、有序減少煤電。要大力開發非化石能源電力,發展智能電網,提升配電網服務水平。可再生能源除提供電力外,還可提供“綠氫”供熱(冷)。根據國家“安全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的要求,核電可以作出新貢獻。美麗中國將擁有一個以非化石能源電力為主的新能源電力系統,這就要求電力系統在體制、機制、管理運行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革命性變革。

(4)交通行業減排。預計2025年前后,石油消費總量將達到峰值區。應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切實提倡綠色出行;公路、鐵路交通走電氣化之路,培育電動車和氫燃料電池車,以電代油或以氫代油,實質上是以可再生零碳燃料替代石油;不易電動的航空動力,可以由生物航空燃油和合成航空燃油及氨代替石油,逐步建成脫碳的美麗中國交通能源體系。

(5)工業減排。相關數據顯示,工業耗能占到全社會能耗的60%,高耗能工業占工業能耗的70%,占工業煤耗的92%。[6]實現碳減排雙目標,需要工業部門盡早碳達峰和深度減排。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繼續推進工業節能,抑制發展高耗能產業的沖動,同時,大幅度提高電力化的水平。在輕工業方面可以發展熱泵、電加熱來取代鍋爐。技術進步可帶來明顯的減排效益,以鋼鐵行業為例,電爐煉鐵技術的碳強度遠低于高爐生產技術,長流程進步到短流程可大大降低碳排放;再進一步,氫還原爐煉鐵將成為綠色煉鐵的主流,這將帶來行業顛覆性轉型和產業重新布局。冶金可以從煤炭時代走向綠氫冶金時代。

(6)建筑(包括建造和運行)減排。電氣化是關鍵,供暖、制冷、照明、烹飪、家用電器等均可電氣化,電則主要來自可再生能源,還可利用工業余熱。推行超低能耗建筑,建筑的改造(如護圍)不僅可以節能,還能產能,利用BIPV(與建筑結合的光伏),電力自發自用,潛力巨大,“能源產消一體化”國內外已有成功案例。要提高靈活性電源,儲電、電動車等成為一體化的新型建筑配電系統。同時數字化、智能化的應用,智能家居、智能家用電器的普及會加速建筑業的脫碳。美麗中國將擁有一大批能源“產消者”,不僅改變和優化能源結構,還將培育新的能源業態和格局。

(7)循環經濟——固廢資源化利用,把廢棄物分類資源利用程度作為現代化的一個必備的標志。減少垃圾填埋、高比例資源化,將減少填埋垃圾產生的溫室氣體;能源轉型產生新型固廢、新冠肺炎疫情產生的新型固廢,要做好循環利用;固廢中再生資源(如金屬)利用,可大幅降低冶金的煤炭消耗,為實現碳中和目標作貢獻。

(8)發展碳匯,鼓勵CCUS等碳移除和碳循環技術。目前,我國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大約為每年12億噸二氧化碳,我們國家也宣布了森林蓄積量2030年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碳匯還有增長的空間。同時,各種CCUS等碳移除和碳循環技術也將為實現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

(9)將碳交易、氣候投融資,能源轉型基金、碳中和促進法作為引導碳減排的政策工具。

上一頁 1 234下一頁
[責任編輯: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