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用經濟發展的偉力推動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大發展,從而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進步,使中國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物質財富空前增長,也極大地推動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實現了公共文化事業的不斷進步和文化投資規模的持續擴大。2017年,群眾文化機構比1978年增長5.5倍,其中博物館增長12.5倍,公共圖書館增長1.6倍,全國文化事業費增長192倍;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比2005年增長12.7倍。
推動了文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和新型文化業態的崛起。2017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比2004年增長9.3倍;2016年,文化服務業吸納就業人員1143萬人,比2013年增長41.4%;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發展迅猛,2016年實現增加值3687億元,比2013年增加1884億元。
創造了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長,文化走出去成績斐然。2014年-2017年全國居民用于文化娛樂的人均消費支出年均增長10.2%,增速比同期全部人均消費支出高1.7個百分點;2017年,我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為971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8.5倍;文化產品貿易順差為793億美元,比2006年增加702億美元,增長7.7倍,年均增長21.8%。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的繁榮興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竭的精神動力。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改革開放中不斷繁榮與發展,將極大地提高人們的文化自信。而“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新時代需要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增強四個自信
進入新時代,一方面是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另一方面是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各國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日益密切,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世界經濟深刻調整,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單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受到沖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風險挑戰加劇。我們該怎么辦?
辦法只有一個,就是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應運而生,改革開放迎來了全面深化時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新時代要堅持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做了明確的回答;并根據新的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黨的建設等各方面做了部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新時代新問題的正確回答,是新時代的改革開放理論,必將指引中國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歷史已經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在這條路上,中國人民闖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新時代,我們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升級優化經濟結構,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讓高端裝備制造業和高新科技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現代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引擎;通過精準扶貧、民生工程等措施,推動全面小康的建設,讓每一個人都能實實在在地享受到改革和發展的好處;通過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讓產業布局、區域經濟發展更加科學、協調;等等。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一定能夠走得更好、更穩、更快。
新時代,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要通過培育中高端消費新增長點,持續釋放國內市場潛力,擴大進口空間,進一步降低關稅,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削減進口環節制度性成本,激發進口潛力;精簡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減少投資限制,提升投資自由化水平,持續放寬市場準入;加快出臺外商投資法規,完善公開、透明的涉外法律體系,全面深入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等等。我國一定能夠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中國的貢獻。
新時代,中國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要夯實科技基礎,準確判斷科技突破方向,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抓準科技創新的戰略導向,破解創新發展科技難題;加強科技供給,服務好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深化改革創新,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弘揚創新精神,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等等。在黨和人民的努力下,我國一定能夠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新時代,要通過推進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通過推進文化生產和供給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文化競爭力達到世界強國水平,使中國成為文化消費大國,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通過成熟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成就一批民族文化杰出代表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名家大師,成功運營若干具有較強輻射力的國際文化交易平臺;等等。社會主義文化一定能夠實現大發展大繁榮。
新時代,要通過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強法治建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建立并實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大力推動綠色發展,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致力于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全面推動綠色發展,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提高環境治理水平;等等。一定能夠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看古今中外,觀世界大勢,對我們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淬煉成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我們沒有理由不自信。更愿這份自信與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相生不息。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圖片選自《中國時刻:40年400個難忘的瞬間》《國家人文歷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