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基因 堅定綠色發展
“中國建筑為什么發展得這么快這么好?”很多人試圖探尋其中奧秘。劉錦章的回答是,中國建筑生逢偉大時代——“一帶一路”倡議、城鎮化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中國建筑傳承紅色基因,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把政治優勢轉化為企業發展優勢;企業擁有一支過硬的隊伍,堅持市場化、國際化的改革方向,拼搏進取,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紅色基因是如何傳承的?劉錦章說,中國建筑下屬的工程局和設計院大多數是上世紀50年代成立的,在國家“一五”“二五”時期,就參與一重、二重、一汽、二汽、大慶油田這樣的國家工業建設和重點項目建設。后來,又參與三線建設,轉戰大西北、大西南。他們四海為家,艱苦奮斗,為祖國建設作出重大貢獻。“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組織的作用,即使在最困難的時期也沒有動搖過。”
紅色基因增強了凝聚力。“中國建筑27萬名職工中,有9.1萬名中共黨員,比例超過三分之一,屬于較高水平。他們在中國建筑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先鋒帶頭作用。”劉錦章說。
“只有傳承紅色基因,才能更好地凝聚藍色力量”。中國建筑的企業標識是藍色,有工地的地方,便隨處可見“中建藍”。劉錦章說,藍色是大海的顏色,象征中建努力在國外國內兩個市場中搏擊風浪的競爭力量。中國建筑始終堅持市場化、國際化的改革方向,不斷實現“拓展幸福空間”的企業愿景。
中國建筑能有今天的改革發展成就,正是由于有著強烈的市場競爭意識,中國建筑沒有倚仗央企的身份“等、靠、要”,而是一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摸爬滾打,練就了一身硬功夫。
近年來,轉變經營思路、加快轉型升級,為中國建筑快速發展聚集了力量。從單一的生產經營向生產經營與資本經營相結合轉型升級,中國建筑不僅是建造商,還成為了投資商、運營商。房建業務從“建房”到“建城”的轉型升級,充分發揮了中國建筑全產業鏈優勢??礈饰磥戆l展的方向,2008年,中國建筑大規模進軍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基礎設施合同額從2006年的幾十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近3000億元。
近年來,中國建筑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敦煌絲綢之路國際文博會主場館項目就是綠色發展的典型案例。劉錦章說,用8個月工期完成28萬平方米、6座單體建筑和道路園林等配套項目的建設,在過去是很難想象的。2015年,利用大數據和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中建僅用了42天,就完成了過去至少要1年的設計工作。中建充分利用鋼結構、裝配式、工廠化生產,僅用8個月就完成了過去要三四年才能完成的建設任務。新型精益建造方式讓敦煌項目的裝配率高達86%,節約工期70%,節約用水60%,建筑垃圾、噪音、粉塵也大大降低。既實現了綠色建造,也確保了工期、質量,敦煌項目落成當年,即獲得我國建筑業最高獎項——“魯班獎”。
紅色基因、藍色力量、綠色發展,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筑實現跨越發展的鮮艷底色。
“中國尊”彰顯創新高度
驕陽下,位于北京中央商務區、高達528米的“中國尊”高聳入云。來到106層塔冠結構內,工人們正在安裝玻璃幕墻。整棟建筑已于去年結構封頂,預計年底全面完工交付,建成后將成為首都新地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筑承擔了我國絕大多數地標性建筑的建設任務。隨著建造高度節節攀升,施工難度越來越大,技術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長年扎根工地、勤于鉆研的工程師一項項技術創新,不斷托起大樓的新高度。
建造摩天大樓過程中,物料如何運到樓頂?建筑工人如何操作?中建三局大項目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總工程師,“中國尊”項目執行總工程師彭明祥說,當年他剛進工地時混凝土還是現場攪拌,通過手推車和卷揚機送到樓頂作業面。如今,包括“中國尊”項目在內的超高層建筑,都實現了混凝土“一泵到頂”。2015年,天津117大廈項目混凝土實際泵送高度達到了621米,創造了世界混凝土泵送新高度。
最讓建設者自豪的是被稱為“造樓機”的裝備。遠遠望去,造樓機位于大樓主體結構最頂端,上面嵌著塔吊。“造樓機”由中國建筑自主研發,學名是超高層建筑智能化施工裝備集成平臺。中建三局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張琨說,“造樓機”同時跨越4至5個作業樓層,可安裝塔機、施工電梯、混凝土布料機、堆場等設施,在數百米高空實現工廠化多作業面空間流水高效施工,顯著提升了超高層建筑施工的工業化水平。
“‘造樓機’是中國建筑一項重要的創新技術成果,大大增強了我們在超高層建設領域的競爭力。”張琨說,“如今,我們已研制出升級版超高層建筑智能化施工裝備集成平臺,在全球首次將超高層建筑施工的大型塔機直接集成于平臺上,實現了塔機、模架一體化安裝與爬升,并將核心筒施工同步作業面從3層半增至4層半”。
進入“中國尊”的電梯,僅用1分多鐘,就能到達100層以上。與記者過去在摩天大樓施工現場乘坐的施工電梯相比,不知道快了多少倍。
彭明祥告訴記者,“中國尊”項目使用的是全球首部服務高度超500米的躍層電梯。傳統施工電梯每秒上升1米,僅能搭載8人。躍層電梯每秒上升4米,能夠裝載24人。傳統施工電梯早高峰時把施工人員運到作業面要兩個半小時,躍層電梯只需40分鐘,大大提高了人員運輸效率。
復雜深基坑與深基礎處理技術、高性能混凝土生產和應用技術、復雜空間鋼結構體系研究與安裝技術、新型建筑設備研究與制造技術、建筑企業管理與生產應用信息技術等技術創新,成為中國建筑的核心競爭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建筑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13項、國家勘察設計獎5項、國家級工法103項、專利授權9660項,編制國家或行業標準90項,被國務院國資委授予中央企業“科技創新企業獎”。
做“一帶一路”積極踐行者
“中建海外有歷史、有故事。”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部總經理、中國建筑國際工程公司董事長陳文健對經濟日報記者娓娓道來,“早在1979年初,國家組建中國建筑工程公司,是后來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前身,目的是發揮建筑業勞動力優勢,進入國際市場競爭,為國家賺取外匯。同年,中國建筑進入伊拉克等地市場,簽訂了中國第一份勞務輸出合同。歷經近40年發展,中國建筑已經累計在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建項目6000多項。”
“中建人的國際化之路歷經風風雨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亞洲金融危機等,都不同程度地對中國建筑海外經營造成困難。中建人不畏艱難,一步步地從勞務分包商、工程總承包商發展成為投資建造一體化綜合服務商。目前,中國建筑的資源配置能力、項目履約能力已經成功躋身世界一流承包商之列。”陳文健說。
長期堅守,屬地化經營,包容性增長,與所在國同發展、共命運是中國建筑海外發展的成功經驗。曾在阿爾及利亞有12年工作經歷的陳文健回憶,中國建筑1982年進入阿爾及利亞市場,憑借質量和速度,迅速站穩腳跟。上世紀90年代,在阿爾及利亞經歷10年動蕩、絕大多數外國公司相繼撤離的時候,中國建筑選擇繼續留在當地市場。本世紀初,阿爾及利亞大力發展經濟,政府將信任的目光投向了一直堅守在阿的中國建筑。中國建筑相繼承接了10余萬套住房、3座大學城、10余座高檔酒店以及外交部大樓、首都國際機場、國際會展中心、南北高速公路希法段等代表工程。特別是正在建設的阿爾及利亞大清真寺,是目前全球在建的最大清真寺,技術標準很高,實施難度極大。阿國政府將這一“千年工程”交由中國建筑實施,足以說明對中國建筑、對中國的信任。
據介紹,2013年至今,中國建筑境外累計簽約100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551億美元,分別占集團組建以來整體指標的57%和51%。目前,中國建筑已進入5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