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貿大廈第一、二、三期和正在建設中的“中國尊”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 (資料圖片)
圖為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 (資料圖片)
1984年的深圳經濟特區,中國建筑承接建設當時中國第一高樓——深圳國際貿易大廈,其主體工程的建設速度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新紀錄,這個新紀錄被稱之為“深圳速度”。“深圳速度”很快傳遍全國,成為中國在改革開放中提升經濟發展速度的一個里程碑式口號。
“中國建筑為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副書記、副總經理劉錦章深有感觸地對經濟日報記者說。緊跟國家改革開放大潮,近40年風雨兼程,中國建筑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成為全球唯一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美元的基建公司、全球最大的投資建設集團。從摩天大樓到公路、橋梁,從港口核電站到飛機場、高鐵站,從大型會議中心到廠房、學校、醫院,中國建筑建造的建筑遍布祖國各地,乃至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從“深圳速度”到“雄安質量”
“1982年6月份,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成立,原國家建筑工程局總局下屬的中國建筑工程公司與工程局、勘察設計單位等21家部屬企業重組為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中國建筑成為我國第一批實施政企分開的中央企業。”劉錦章回憶,1983年,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建筑業改革,建筑業成為我國確定的第一個全行業改革的“試驗田”……
30多年后的今天,被視為“千年大計”的國家級新區雄安新區首個建設項目——雄安市民服務中心于2018年4月份竣工并投入使用,承建雄安新區首個項目的企業仍然是中國建筑。這一次,值得稱道的不僅僅是112天10萬平方米的建設速度,中國建筑也不再僅僅扮演工程建設者的角色。這座建筑可以說是一個綠色城市的標志,“我們將綠色建筑理念融入項目全過程,高起點高規格規劃,采用可循環材料,開展能耗數據采集,優化能源利用策略。”劉錦章介紹,“中國建筑為項目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以項目投資商、建造商、發展商與后期運營服務商的角色,為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建設以及長期穩定運營發揮作用。”
智慧、效率、綠色,建筑生命全周期管理運營,中國建筑賦予高質量建筑工程以新的內涵,“雄安質量”也成為中國建筑企業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從“深圳速度”到“雄安質量”,中國建筑實現了由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的跨越。
這是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1982年,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成立之初,營業收入僅有幾十億元。2017年,中國建筑新簽合同額24500億元,營業收入10500億元,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在中央企業中分別名列第四位和第六位;
自組建以來,企業合同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資產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長超過300倍,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投資建設集團;
2006年,中國建筑首次進入“世界500強”,位列486位。僅僅用了13年時間,2018年,中國建筑已經排名“世界500強”第23位;
連續獲得世界3大知名信用評級機構標普、穆迪和惠譽一致授予的行業內全球最高信用評級。
這是一組矗立在祖國大江南北的代表作——
中國尊、水立方、中央電視臺新臺址、杭州G20峰會主會場——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武廣專線武漢站、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深圳機場T3航站樓、長沙地鐵4號線、哈大客運專線、大亞灣核電站、廣西防城港核電站、上海洋山港……
成立至今36年來,中國建筑建設了90%全國3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筑、四分之三的重點機場、四分之三的衛星發射基地、三分之一的綜合管廊、一半的核電站。在大跨度鋼結構、文化體育場館建設、醫療衛生項目、超大潔凈廠房、軌道交通等建設領域都有突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