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試驗區 跑出中國創新“加速度”
圖為湖北自貿試驗區襄陽片區內,一輛卡車駛入保稅物流中心。
謝 勇攝(新華社發)
圖為在中國(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瀘州港進港鐵路口,瀘州-廣州外貿鐵路班列測試列啟動。
趙 飛攝(人民視覺)
青島積極復制自貿試驗區經驗成果。隨著“簡化隨附單證”等自貿試驗區創新監管政策逐漸復制推廣,到海關大廳現場辦理通關業務的報關人員越來越少,報關人員申報的單證也越來越少。圖為青島前灣保稅港區汽車口岸的場景。
張進剛 孫進濤攝(人民視覺)
近日,我國第三批7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紛紛曬出周年成績單,各區一年來的先試先行舉措和創新成績“盡收眼底”。
2017年4月1日,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7個自貿試驗區掛牌運行,我國正式形成“1+3+7”自貿試驗區共同發展的“雁陣格局”。創新、先試先行、復制推廣已經成為自貿試驗區的天然使命。與前兩批不同的是,第三批中出現不少內陸自貿試驗區。一年來,他們的創新呈現什么特色?有哪些經驗?未來又將如何發展?
做好差異化文章
不久前,首批以鐵路信用證作為國際結算方式進口的12輛平行進口車在重慶鐵路口岸完成掏箱檢查,并完成通關通檢等手續。
正是在重慶自貿試驗區,這里開立了全球第一份鐵路提單國際信用證,邁出了陸上貿易規則探索“第一步”。
以前,鐵路貨物運輸只有運單。出于風險控制考慮,銀行不敢給只拿著鐵路運單的進口企業開立國際信用證。這些企業在國際貿易結算和融資中也就面臨一定的障礙。
作為中歐班列(重慶)、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南向通道的起點,重慶自貿試驗區西部物流園利用國內的合同法及貿易規則,積極探索路上貿易新規則,采取物流信息和結算單據分開、并互為驗證憑證等方式,于2017年成功開具第一份鐵路提單國際信用證。
借助信用證,中小車商可以有效解決融資難的問題,也能降低鐵路運輸國際貿易中的資金安全風險,比如,在未收到貨之前不用提前支付現金貨款。
在華中科技大學自貿試驗區研究中心主任陳波看來,內陸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不只是學習復制推廣沿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模式,更要根據實際,做差異化文章。
在這篇創新的差異化“文章”中,第三批各自貿試驗區都貢獻了自己的“段落”。例如,湖北積極創建中部承接產業轉移的示范區,出臺“開放10條”“招商10條”“文化科技10條”等政策措施,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產業要素的集聚;陜西積極探索加強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合作交流,推進西部大開發等方面的改革創新。
“擴大和深化開放機制,形成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能夠培育出內陸地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的新優勢。”上海財經大學自由貿易區研究院院長趙曉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