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城市發展理念的核心要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創新也是城市轉型發展的根本動力。只有把創新驅動放在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城市發展才能進一步提速增效升級。必須在突破現有條件的基礎上,用創新驅動的思維和手段激發經濟活力,打開城市發展的新局面。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應當更加注重利用創新引領城市的發展。城市之間綜合實力的競爭本質上是創新能力的競爭。要使創新成為城市發展的主動力,釋放城市發展新動能,必須增強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綜合創新能力,突出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同時重視各個領域、各種形式的創新。
主要發現:
·上海、蘇州、南京、杭州綜合創新能力位居長三角26城市前列。在綜合創新能力得分超過平均水平的11座城市中,有超過半數的城市來自江蘇省;浙江省的各城市之間綜合創新能力差距較大,杭州是引領浙江省創新發展的主要引擎;安徽省總體創新能力落后于長三角其他省市,但合肥、蕪湖等城市正憑借明顯的科技創新后發優勢向前追趕。
·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更容易吸引創新要素的集聚,這類城市中,科技創新主體眾多,創新人才匯集。同時,這類城市在增加創新資金和人才投入方面也更有潛力,長三角城市群中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無錫等城市在創新基礎力和創新投入力方面的較高得分也印證了這一規律。
·從創新的產出力來看,蘇州、上海、杭州的創新產出力領先長三角其他城市。蘇州的創新戰略布局早,自主創新基礎好,創新產出高,其創新能力在江蘇省內也獨占鰲頭。上海、杭州在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帶動產業及區域經濟產出增長方面也各有優勢。
·創新持續力能更直接預測城市創新對地區經濟增長的長期貢獻能力。近年來,以蕪湖為代表的城市積極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利用好自身的區位優勢,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實現了自主創新能力逐漸增強的跨越式發展,促進了城市經濟增長和優化轉型。南京、杭州的創新持續力水平則分別引領江蘇省和浙江省,創新為城市發展提質增速貢獻了重要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這標志著創新驅動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將發揮越來越顯著的戰略支撐作用,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都必須緊緊依靠創新驅動來實現。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長三角城市群為代表的東部地區在發揮科技創新優勢,推動創新發展、轉型升級迎來了新契機。
長三角城市群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也是引領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區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經歷了從鄉鎮企業到經濟國際化,并向高技術和服務經濟轉型的過程,創新驅動逐漸代替要素驅動演化成長三角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新形勢下,長三角城市群對創新驅動區域發展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2016年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將長三角定位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到2020年,基本形成經濟充滿活力、高端人才匯聚、創新能力躍升、空間利用集約高效的世界級城市群框架。
將長三角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需要升級創新驅動戰略,實現區域協同發展。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這就要求長三角城市群在建設全球性科技創新高地的過程中要分工協作,協同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協同發展格局。長三角城市具有地緣地域相依、產業基礎相似、發展水平相當的優勢,以改革創新推動長三角城市群協調發展,有利于增強區域競爭力。
對長三角城市進行綜合創新能力測評,有助于發現該區域創新發展的優勢和短板,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更好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布署,推動長三角實現更大跨越式發展、打造新一級全球城市群。為此,人民論壇測評中心針對長三角地區26個城市,從創新基礎力、創新投入力、創新產出力、創新持續力四個方面對其創新活動和創新能力進行了分析和挖掘。其中,長三角26個城市包括上海、江蘇省9個城市(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浙江省8個城市(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臺州)、安徽省8個城市(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
城市綜合創新評價指標的構建與測評方法
人民論壇測評中心在梳理建設創新型城市指標體系、國家創新指數報告、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機遇之城報告、國際競爭力指數報告等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實際情況,構建了適合長三角城市綜合創新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從“產、學、研、服”四個方面為切入點衡量長三角26個城市的綜合創新狀況,以用最適宜的指標來進行盡可能的客觀評價為導向,最終搭建了創新基礎力、創新投入力、創新產出力、創新持續力四個一級指標。
在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指標的選取上,對于城市綜合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可分為三個級別,各個指標具有逐級的覆蓋性,第三級指標具有直接的可測量性和數據可得性。一級指標由四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創新基礎力,由產業經濟基礎、人才基礎、研發基礎、政策服務基礎四個二級指標構成;第二部分為創新投入力,由企業投入、政府與社會投入、人才投入三個二級指標構成;第三部分為創新產出力,由產業化成果、科技成果、地區經濟產出三個二級指標構成;第四部分為創新持續力,由經濟增長和結構優化兩個二級指標構成。在指標的計算方面,基于具有單調性和凸性特征的指數功效函數,對各三級指標數據分別進行了無量綱化和標準化處理。指標權重的設定主要采取了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相結合的方法。最后,考慮到加權平均包括了個體在總體中的占有份額對均數的影響,即所謂的權重對均數的影響,更為科學合理,我們選用了加權算術平均合成模型。具體指標及權重見表1。
測評結果
城市綜合創新能力狀況
通過對各指標進行計算加總,最終得出了長三角26個城市的綜合創新能力得分及其排名(見圖1)。根據26個城市綜合創新能力測評結果可知:長三角地區城市綜合創新能力的平均值為72.22,共有11個城市得分超過均分,分別為上海(86.47)、蘇州(83.75)、南京(82.92)、杭州(80.33)、無錫(77.81)、常州(75.09)、合肥(74.94)、寧波(74.85)、鎮江(74.14)、蕪湖(73.46)、南通(72.80)。
根據測評結果可知,上海以及江蘇省部分城市的整體綜合創新能力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居于領先地位。浙江省各城市之間綜合創新能力差距較大,杭州是引領浙江省創新發展的主要引擎。安徽省總體創新能力落后于長三角其他省市,但合肥、蕪湖等城市正以明顯的科技創新后發優勢向前追趕。
上海是長三角區域核心城市,也是長三角創新網絡中的關鍵節點和樞紐,科技創新已成為上海經濟發展中最為重要的決定性因素。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擁有優越的創新基礎,具有集聚輻射國內外各種資源、技術、人才、企業的獨特能力。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在新世紀以來率先轉向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軌道,創新生態不斷完善。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調研時對上海提出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的全新要求。 2016年,國務院批準《上海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方案》,方案中明確提出4項主要任務以及7項改革措施,上海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江蘇省以建設創新型省份為目標,明確將創新驅動作為核心戰略。經過多年努力,江蘇創新驅動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涌現出以南京、蘇州為代表的一批創新能力居長三角前列的城市。南京是全國唯一的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近年來,南京搶抓國家發展重大戰略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蘇州擁有雄厚的產業基礎,蘇州工業園區作為全國首個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域,是江蘇省改革開放轉型發展排頭兵。近年來,蘇州在創新載體平臺打造、科技人才引進、創新體制機制完善等方面,不斷謀新招、使硬招,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持續引領全省的創新發展格局。
浙江各城市之間綜合創新能力差距較大,杭州是引領浙江省創新發展的主要引擎,同時也是長三角地區創新驅動增長最具潛力的城市之一。2016年,浙江省提出《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的若干意見》,2017年,杭州出臺了《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改革、加強科技創新、加快創新活力之城建設的若干意見》,杭州的創新發展得到多重政策利好的助推。而對于浙江省內部各城市之間差距較大這一現象,創新要素在各城市之間的供給不平衡是引發該現象的可能原因之一,如何實現區域協同創新,補齊科技創新短板是該省面臨的主要問題。
安徽省各城市總體創新能力雖落后于長三角其他省市,但合肥、蕪湖等城市正以顯著的科技創新后發優勢向前追趕。近年來,安徽省先后設立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全面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激發潛在創新能力和創新活力,加快建設科技強省和創新型省份,其中合肥、蕪湖既是引領安徽全省創新的兩個主要城市,也是長三角城市群當中以顯著的科技創新后發優勢向前追趕的代表城市。
城市創新基礎力狀況
從各城市的創新基礎力得分來看,南京(88.15)位于榜首,上海(85.27)、無錫(79.24)、蘇州(77.88)、杭州(77.65)、合肥(74.16)、鎮江(73.78)、常州(73.34)、寧波(71.56)、泰州(70.54)、揚州(70.40)得分都高于平均值70.34。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排名位于前列的城市具有的共同特點為: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產業基礎好,高校和企業研發機構等科技創新主體集聚,能吸引各類創新人才,有良好的創新創業政策及服務環境。而這些城市的優勢又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為創新基礎各方面均領先的城市、高校等創新主體豐富的城市、制造業等產業基礎雄厚的城市三類。
第一類城市為創新基礎力各方面均領先的城市,代表是南京、上海,這類城市地區生產總值位于全國前列,有能力投入巨額資金支持科技創新發展,產業結構也更加適宜創新型企業的建立和成長,高等院校等科技創新主體眾多,科研人才儲備豐富。因此,這類城市的創新基礎非常深厚。
南京位居城市創新基礎力榜單之首,既得益于產業結構優化,更在于人才資源優勢。南京產業結構顯著提升,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0%以上,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達到90%以上,基本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都市現代農業特色發展的現代產業新體系。同時南京在創新發展方面也制定了更高目標。明確到2020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52.5%,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另一方面,科教人才資源豐富是南京的最大優勢,也是南京發展最大的潛力。教育部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中,江蘇15所高校入選,其中12所在南京。
上海城市創新基礎力排名第二,上海具有國際化程度高、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層級較高、科技基礎設施完備、人才資源豐富,以及城市區位優勢明顯等特點,在國內較早實施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備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基礎和潛力。上海市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吸引和帶動社會資本參與小微企業創新發展;鼓勵企業建設高水平企業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建立自主技術創新體系;支持高成長型企業上市、重組和并購,助推企業做大做強。同時上海市促進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間協作。如推動產學研各類創新主體協同發展,以學研平臺、產研平臺和產學研聯盟等為載體,探索建立各類創新主體參與協同創新的信用機制、責任機制、統籌協調機制。
第二類城市為高校等創新主體豐富的城市,代表是合肥。合肥的普通高等學校數量在長三角區域排第二位,僅次于上海。科教資源雄厚,擁有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代表的一批重點高校,高素質人才聚集,科研平臺實力不俗,為合肥的創新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早在2014年,合肥市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文件,開篇就賦予了技能人才重要的地位。合肥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合肥市要培養和造就總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的人才隊伍,建設對接長三角、聯動中西部的科技創新中心、產業培育中心、人才聚集中心,把合肥打造成現代化創新之城、區域性人才之都。
第三類城市為制造業等產業基礎雄厚的城市,代表是無錫和蘇州。蘇州和無錫的傳統優勢產業均為制造業,作為曾經產業發展的主力,發達的制造業為兩市奠定了良好的工業基礎。如今,這些企業又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也是推進轉型升級、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重要力量。如蘇州作為全國第二大工業城市,產業基礎好、規模大、門類全,尤其是戰略性新興產業。2016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1.45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47.2%。蘇州制造也正在從數量擴展向質量效益提高的戰略性轉變,加快推進制造業向中高端攀升,通過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大力推進智能制造“十百千萬”計劃,創新載體和平臺建設,突出抓好服務型制造集聚基地、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建設,培育壯大新業態和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