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科技,終究為了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問題,科技事業發展,要服務、服從于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為科技事業發展營造大氣候的同時,也對科技發展提出了新的時代課題。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完成這一系列任務,無不需要強大的科技支撐,歷史的新機遇為科技創新提供了“主戰場”。習近平同志強調,“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新使命需要新擔當,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廣闊天地中,科技強國,大有可為。
牢記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與定位,加快推進科技強國建設新征程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任務艱巨,需要在各條戰線上齊頭并進,科技創新工作更要一馬當先。“臨事而懼,好謀而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以大氣魄揮灑大手筆,從創新方向、體制機制、人才培養等各方面入手,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多方向發力,涵蓋科技建設方方面面,體現了深刻的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將人類最新科技發展理念融入其中,展示出與時俱進的創新品格,彰顯出我國建設科技強國的雄心壯志,吹響了向科技進軍的新號角。
真正的強國必須有強大的戰略科技力量支撐。我們應該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花更大力氣下更大功夫加強戰略科技力量的建設,充分發揮戰略科技力量攻堅克難、重點突破、示范引領的戰略性作用。我們要恪守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新時期助力國家發展由富到強的戰略定位,瞄準事關我國全局和未來30年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推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發展、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引領發展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全國科技創新全局中的其它單元互為支撐、協同發展,共同形成我國自主創新的物質技術基礎和創新基礎平臺,有效支撐北京、上海等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共同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
科技強國,人才為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一支能攻善研的科研鐵軍,尤為重要。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江山代有才人出”,我們應該愛才、惜才、育才,培養更多的錢學森、袁隆平式的科學巨匠,撐起科技強國的天空。
科技強國,精神為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科技創新,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臨著重重難關,需要科技工作者勇于跨越艱險與挑戰,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弘揚工匠精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要秉承“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氣節風骨和科學精神,不忘初心,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勇奪偉大勝利。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科技強國,人人有責,在天時、地利、人和皆備的大時代,我們當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奮發有為的姿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再接再厲,不斷創造新的輝煌。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科技強國之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科技基礎,書寫新時代的華彩篇章。
責編/潘麗莉 趙橙涔(見習)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