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長期從事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研究,以及新材料、冶金、現代鋼鐵流程技術研究,是我國著名的戰略科學家。主持國家“十一五”重大支撐計劃項目,并擔任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重點新材料研發及應用”編制專家組組長。
裝備制造業是國之重器,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十余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成為推動工業增長的主力,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勢頭向好,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后來者居上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屢創世界之最的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成功逆襲的盾構機、破除“海上禁區”魔咒的海洋石油鉆井平臺、突破技術封鎖的三代核電機組等一大批標志性裝備取得突破,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高端裝備如何成為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有力抓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我國大國重器為什么能達到現在這么高的水平,進入國際一流方陣,有的甚至超過國外同類集成技術的重大裝備。因為我們用40多年的時間追趕了西方國家200多年的工業化進程,科技創新能力和制造能力躍上了新臺階。
中國盾構機進入國際一流方陣
中國的基建任務量大,要求也很高,隨著鐵路、公路、地鐵、海底隧道等大量基礎設施的建設,盾構機需求很大。盾構機是一個涵蓋了機械、液壓、電氣、力學等數十個學科交叉復雜的大型裝備,有3萬多個精密的零部件,每一個單體控制就有2000多個控制點。我國地形非常復雜,幅員遼闊,所以盾構機在使用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是世界上最難的。盾構機的刀盤非常重要,如果斷裂它就失效了,所以我們必須保證整個刀盤的強度和韌性,它的壽命絕對要保障。原來我們用的盾構機完全是靠進口,從德國買一個盾構機,刀盤一斷,拿回去一換,5000萬元修一次,而且影響工程進度。
2008年我們制造了“中鐵一號”,完全是自主設計,打破了洋盾構機一統天下的格局。后來我們研發了“京華號”——最大的盾構機,開挖直徑16.07米,機器長150米,重4300噸,是個巨無霸。我們攻克了常壓換刀、泥水量遠距離高效大功率輸送難題,同時把鑿好的隧道進行封頂,全部工作同時完成。川藏鐵路是迄今為止建造難度最大的鐵路,全長1800多公里、340座大橋、180多座隧道,橋隧占比為84%,而且巖石非常堅硬,一般的盾構機根本無法掘進。但是我們中國鐵建研發的硬巖隧道盾構機就解決了這些難題。
目前我國盾構機出口了24個國家,特別最近3年,硬巖掘進的隧道盾構機出口超過了103臺,金額大概235億元,進入了盾構機研發制造的國際一流方陣。
“強天下者必勝于海”
“強天下者必勝于海”,發達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但是走向“深藍”并不比走向“深空”簡單。這里是世界各國科技力量角逐的重要舞臺。在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研發中,我們遇到了很多挑戰。深遠海地質條件復雜,既有高山峽谷、硬巖淤泥,還有臺風襲擾、暗流涌動,既要面對海水的超強腐蝕,又要抵抗大洋深淵的超高水壓,突破這些難關必須掌握高端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技術。
以前我們說向海洋再要20萬億元GDP(國內生產總值),現在快完成了一半。中國海洋工程裝備支撐了我國海洋經濟9.5萬億元,預計未來的速度會更快,為300萬平方公里海域的發展開發增添了澎湃的動力。
為什么南海這么重要?我們每年大概要引進5億噸原油,占了我們自己用油的70%。我國55%以上的油氣資源,現在都埋藏在水深超過1000米的南海海域。20世紀80年代,6個國家(包括美國)的石油巨頭在南海展開了長達20余年的勘探,想在這里開采石油。但由于鉆井事故頻發,雖耗資50億元,最終紛紛鎩羽而歸。南海因此被國外石油公司稱為“海上油氣勘探開發的禁區”。后來中海油、大連船舶重工聯合起來,讓我們徹底打破了“海上禁區”的魔咒。
南海采油有幾個難關,主要是臺風和內波。應對遠洋臺風,我們有時間準備,但是南海本身的土臺風距離近、來得快,而且南海內波(水下暗流)涌動非常復雜。我們的鉆井平臺有1萬多個傳感器,對船的位移,包括船艏的方向,空氣中的風、溫度,海水流速等指標進行監測,完全能夠隨時響應環境變化。兩個定位系統,一個是錨泊定位系統,一個是動力定位系統,上抓北斗,下抓地下的聲吶信標,綜合天地協同定位。另一個難點是深海之下工作環境惡劣。在1000米以下的深水里看不見光線,45厘米的鉆頭對準井口插進去,只有1.8厘米的縫隙。為此,我們研發了能精準對位的水下機器人,深潛能力達到4500米左右,解決了進行各種復雜的水下作業的難題。此外還有井噴和淺層氣,如果鉆井時在淺層發現有天然氣是很危險的。如果一旦鉆透,氣體很快噴發到平臺位置,就面臨機毀人亡的危險,但是我們依靠精確的控制技術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筑牢能源安全的根基離不開高水平能源裝備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之一,推動能源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已成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贏得創新發展主動權、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筑牢能源安全的根基,離不開高水平能源裝備。
我國的能源裝備市場規模達到了1.8萬億元,占全球1/4,特別是新能源發展優勢明顯,鋰動力電池、光伏芯片產量占全世界90%以上,光伏組件占全世界78%。我國的光伏電池達到26.1%的轉化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可再生能源大量用綠電或者生產綠氫創造了條件。
中國是唯一掌握和實踐特高壓這項尖端技術的國家。所有超低鐵損取向硅鋼全部國產,變壓器從100萬千伏安、300萬千伏安到450萬千伏安,國產超低鐵損取向硅鋼都能用。
我們突破了數百項特高壓的工程技術,已經有33項特高壓工程,線路長達5萬公里以上,以近5000億元直接投資帶動西部地區投資1.3萬億元,每年拉動西部地區GDP2600億元,增加稅收500億元。我國需要建設非常大型、安全強大的能源網絡,這個能源網絡可以接受微型網分布式發電,特高壓就是網絡組成的核心部分。
我們累計出口了500億美元的特高壓工程裝備,例如利用我國的設備從巴西的美麗山,把亞馬孫河將近1100萬千瓦的發電輸送到里約熱內盧和圣保羅,輸送工程長達2000多公里,巴西非常滿意。特高壓技術可能很多國家多少年都學不來,我們已經達到很高的程度,可以說遙遙領先。
高端醫療器械和生命科學完美結合
高端醫療器械關系14億多人口健康需求,和生命科學完美結合。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規模達到6000億美元以上。目前我國高端醫療設備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超聲設備、CT機、核磁共振等高端醫療影像設備國產率已占50%左右。我國3個特斯拉的核磁共振“聯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5個特斯拉的設備已開展攻關。另外,我國開發了多模態的分子影像裝備PET-MRI,首臺國產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上市。在新冠疫情期間,工信部緊急啟動ECMO專項,4家單位100名科學家臨危受命,1000天完成任務。2023年1月國產ECMO獲得了三張注冊證,三周之內生產了300臺,解決了重癥救治的燃眉之急。但是總體看,我國高端醫療器械仍然大量進口,年進口額180億美元左右,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北斗系統完全取代GPS沒問題
北斗系統完全取代GPS沒問題,為我們安全、可靠、精準定位和定時提供了非常強大的支撐。現在我們南海領域全部換裝北斗系統的航標,我們的衛星可以覆蓋全球。但是,我們的基站沒有美國的便利,美國在別的國家可以大量安裝基站,我們出了中國就很難。為了解決這個限制,需要把衛星連接起來,衛星的互聯通過互相計算、互相定位,能看到全世界每個角落,通過與國內的基站進行信號比對和修正,通過云平臺運控系統,從而達到非常快的速度多軌道組網運行。
新質生產力提供新需求新機遇
一個個舉世矚目的國之重器背后,是制造業加速智能化轉型的革新力量。在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浪潮下,國之重器有了“智慧大腦”,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未來我們該如何布局,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未來國力比拼靠算力。算力就是國力體現,建立在算力基礎上的新一代的人工智能、連續大數據是未來決定勝負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國重視算力底座的構筑,例如建立超算中心、大數據中心、數據庫等。在材料領域,材料基因組計劃利用大數據加高通量計算、高通量制備和表征測試,通過算力把新材料的研發成本降低一半,研發周期縮短一半。特別是未來量子計算、量子檢測發展起來以后,我們還有一定基礎。我國在數學學習方面人才濟濟,我們不怕艱苦,也甘于寂寞,要集中力量為算力底座打下基礎。
光刻機是芯片發展的攔路虎。芯片戰爭實際上是算力之爭。高端芯片是中國的一個短板,我們在先進制程受制于人,但是我們做到了7納米的設計、14納米的制程、12英寸大硅片的生產。光刻機的供應鏈高度依賴國際分工,3萬多個分件,超過10萬個零部件,13個系統,全球5000多個企業為它服務。高端光刻機把全球最好的技術、最精密的技術和裝備部件耦合在一起。國產光刻機要守住底線,奮起直追。
大國重器體現了中國的制造實力、硬實力,新一代材料要引領高端制造業的發展。面向未來產業的量子技術、自旋電子、低維材料、超導材料、超寬禁帶半導體等等,我們要提前布局。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標志著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的嶄新時代已經來臨。新質生產力將加快高新技術的轉化速度,未來產業會盡快落地和發展。讓我們以科技自立自強為己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