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法國政制危機及現行建制的走向

【摘要】2017年法國大選出現特殊現象, 所有正式總統候選人在籌備選舉和選戰過程中,都把“反建制”作為常用語、關鍵詞、口頭禪、酷詞。其中,反建制代表——中間派總統候選人埃馬紐埃爾·馬克龍當選第五共和國第十一屆總統。在第五共和國政治史中,廣義反建制在第五共和國初期已經存在,狹義反建制則是在20世紀70年代誕生的極右勢力。與以往反建制比較,現行反建制的特點是:所有總統候選人集體反建制;反建制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和歐盟方方面面;上層與民間反建制相結合,“廟堂”與“江湖”反建制相呼應,從而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撕裂了法國國家、社會和政壇。究其原因,主要是出自法國國內因素,其次是國際背景,也是極端思潮推波助瀾的結果。現行反建制是法國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歐盟危機的反映。現行反建制中要求走向第六共和國的呼聲很高,但對現行建制進行深刻地改革更為緊迫。

【關鍵詞】 法國  反建制  極端思潮  第六共和國  馬克龍主義

【中圖分類號】D756.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8.008

總統候選人集體反建制

2017年法國舉行五年一度的總統換屆選舉,經過4月23日和5月7日兩輪投票①選出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以下簡稱第五共和國)第十一屆新總統,也是第五共和國第十屆普選的新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替代了現任期滿的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2012.5~2017.5)。

早在一年前,法國各個政黨和政治頭面人物未雨綢繆,紛紛摩拳擦掌,策劃和積極參與即將舉行的大選:召開代表大會或全國會議,醞釀本黨總統候選人、提出競選綱領、制定競選策略等,志在必得。2017年3月18日,法國憲法委員會批準了11名正式總統候選人。②他們是右翼共和黨經過“公開初選”③選出的弗朗索瓦·菲永、左翼社會黨經過“公民初選”④選出的伯努瓦·阿蒙、中間政黨前進運動⑤的創始人埃馬紐埃爾·馬克龍、極左不屈服的法國⑥的創始人讓-呂克·梅朗雄、極右國民陣線⑦主席瑪琳娜·勒龐、共和人民聯盟⑧主席弗朗索瓦·阿瑟利諾、右翼法蘭西崛起⑨主席尼古拉·杜邦-艾尼昂、極左工人斗爭⑩發言人納塔莉·阿爾托女士、極左反資本主義新黨?成員菲利普·普圖、團結與進步黨?主席雅克·舍米納德,我們抵制運動?創始人讓·拉薩爾。

在籌備大選和選戰的過程中,11位總統候選人集體“反建制”(l'antisystème,即反體制或反體系、反制度),成為鮮明的特有現象。從右翼到中間派到左翼,從大黨到小黨,無論極右還是極左,所有上述政治屬性的總統候選人都丟棄了“建制”這個概念,都提出反建制的主張。反建制成了本屆總統候選人的時髦用語、關鍵詞、口頭禪、酷詞,以及爭取選票的主要手段。巴黎政治學院政治生活研究中心?研究員塞西爾·阿爾迪(Cécile Alduy)肯定了這一說法:“這屆的大選確實存在這樣一個整體的現象。在美國大選、英國脫歐,甚至是法國右翼和綠黨?的初選中,我們都觀察到了這一現象:如今在西方的民主體系中存在這樣一種社會與政治危機,雖然‘建制’承諾給人們‘溫飽’,但事實上卻是很多人無法找到自己的社會地位,民眾對這種‘割裂感’感到失望。”?

總統候選人弗朗索瓦·菲永(François Fillon)曾經擔任過薩科齊總統時期(Nicolas Sarkozy, 2007.5-2012.5)的三屆總理(2007.5~2012.5),也是共和黨的“大佬”之一。而共和黨是第五共和國傳統右翼大黨——戴高樂派政黨。它先后命名為保衛新共和聯盟、第五共和國民主人士聯盟、保衛共和國聯盟、共和國民主人士聯盟、保衛共和聯盟、人民運動聯盟,最后于2015年5月定名為共和黨。?戴高樂派政黨在2014年和2015年參議院選舉、歐洲議會選舉、地方選舉(大區、省、市鎮選舉)等一系列選舉中可謂順風順水,一路飄紅。面臨總統換屆選舉,共和黨更是躊躇滿志,志在必得。在2016年11月共和黨舉行的總統候選人公開初選中,包括前總統、前總理、前部長和前黨魁等黨內大佬共七位報名參加,陣容十分豪華,菲永是其中之一。共和黨公開初選實行兩輪投票,第一輪投票有429萬選民(黨員和非黨員)參加,第二輪投票有440萬選民參加。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民調中一直不被看好的菲永在共和黨公開初選的兩輪投票中有如一匹“黑馬”,戰勝民調呼聲很高的前總統尼古拉·薩科齊和前總理阿蘭·朱佩(Alain Juppé),脫穎而出。

菲永在選舉中之所以能夠逆襲,除了他精心修飾自己成為總統的形象外,其競選綱領展現的改革意愿比其他競選人更徹底,因而得到許多右翼選民的支持。菲永綱領的特色主要是:在經濟政策上盡可能推行自由化,比如裁減50萬公務員,公共財政支出縮減至少1000億歐元,提高增值稅,減少企業稅等;而在社會問題上,則盡可能保守,強調家庭、勞動等傳統價值觀,以及重寫“官方歷史教科書”等。他批評現任總統奧朗德懦弱,在電視辯論中把綱領的辯論引向建制和反建制之辯,并猛烈的批評和指責巴黎的“一小撮精英”及他們的管窺蠡測。他認為,法國病得不輕,目前的各種極端化傾向正是社會陷入危機的極端表現,所以要用猛藥。他針對現行的建制提出針鋒相對的反建制主張,得到眾多右翼選民的喝彩。總之,菲永在共和黨的公開初選中和總統競選中以反潮流來反在他看來保守的法式體制——現行的建制。身為建制派的菲永被稱為是一個“另類的反建制人物”。

總統候選人伯努瓦·阿蒙(Benoît Hamon)是社會黨人。社會黨因奧朗德總統政績不佳而受拖累,在2014年和2015年參議院選舉、歐洲議會選舉、地方選舉(大區、省、市鎮選舉)等一系列選舉中遭遇慘敗。自此,法國的民情和政局都發生了有利于右翼甚至極右翼而不利于左翼的變化。社會黨打算利用2017年總統換屆選舉圖謀東山再起。在奧朗德不得不于2016年12月1日宣布放棄謀求連任的情況下,社會黨決定進行公民初選,選出左翼唯一的總統候選人。由社會黨、左翼激進黨、民主人士和生態主義者聯盟、親政府的生態黨和民主人士陣線組成的美好人民聯盟于2017年1月舉行公民初選兩輪投票。共有前總理、前部長、現任國民議會議員和歐洲議會議員,以及民主人士陣線、左翼激進黨、生態黨的黨首等七位報名參選。7名候選人在一周內參加了三次電視辯論,表明各自的競選綱領,討論了全民基本收入、稅務政策、醫療和重振經濟等議題。第一輪投票有165萬選民參加,第二輪則有204萬選民參加。阿蒙作為前國民教育部長和現任國民議會議員在七名候選人的豪華陣營中民調不高,但是,他在兩輪投票中也是出人意料地一舉戰勝民調呼聲很高的前經濟部長阿諾·蒙特堡(Arnaud Montebourg),也成為一匹“黑馬”,異軍突起。

社會黨黨員和非黨員選民投票給阿蒙,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表達其對當前執政的“建制派”的極其不滿。阿蒙很早就是社會黨內的左翼和執政黨的反對派。他曾于2014年4月曼努埃爾·瓦爾斯第一屆政府中(Manuel Valls, 2014.3-2014.8)擔任教育部長。任職期間,他流露出對“奧朗德—瓦爾斯組合”領導執政團隊“打左燈向右轉”、傾向自由主義政策的不滿,并連續公開發表了批評奧朗德經濟政策的激烈言論。2014年8月,阿蒙就因與總理瓦爾斯和總統奧朗德政見不合而被解職。隨后,阿蒙便與一些社會黨內反對奧朗德的議員組建了抗議團體,成為議會中社會黨黨團中的“投石黨”?。它拒絕給政府的預算報告投贊成票,并且在此前瓦爾斯政府動用憲法特別條款強行闖關勞動法改革方案時也提出彈劾案。對他來說,“建制”一詞可以使他以一個抗爭者的姿態出現,一切的“運行不良”都可以歸咎于“建制”。

阿蒙之所以能夠贏得公民初選的勝利并成為左翼唯一總統候選人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在其政策綱領中提出一個核心內容,即設立“全民生存收入”?、支持環保,以及反對經濟“增長神話”。阿蒙這一明星條款獲得一些法國經濟學家的贊同,也吸引了許多選民和輿論的眼球。

隨后,阿蒙在其選戰過程中進一步公布了完整的競選綱領,其主要內容是:在政治方面,建立第六共和體制;改革總統任期為七年且不得連任;議會兩院議員連任次數最多改為三次;在第五共和國憲法中設立49條第3款公民條款:提議達到選民總數1%的集體,可在國民議會議事日程表上登記一條法律提案或提交一條全民公決法案;在選舉計票中承認白票有效;在地方選舉中給予來自歐盟國家以外的外國居民投票權。在經濟和勞動方面,創立“全民生存收入”,初步階段對每月凈收入低于2250歐元的人發放;“法國制造”優先:在公共工程與公共市場招標中把50%的業務保留給法國中小企業/中小工業/微型企業。在社會關注與社會公益型經濟中,協助開創50萬個就業崗位;提高最低工資與最起碼的社會救濟金的金額;廢除新版《勞動法》,用新法代替。在社會方面,成年殘疾人補助金提高10%;最低養老金提高10%。在歐盟方面,在歐元區內簽署民主化與政府管理條約;簽署歐盟能源條約。阿蒙的競選綱領的每一條文都是對現行建制的挑戰,都是反現行建制。

阿蒙贏得公民初選后,試圖重新彌合社會黨內部建制派和非建制派之間的裂痕,但是,社會黨主流派認為阿蒙的競選綱領太左,是社會黨內的造反派和反建制派,甚至認為阿蒙就是“法國版的桑德斯”,不予合作。在聯合社會黨各個派別失敗后,阿蒙的言辭和行動進一步向極左靠攏,以便顯示其反建制的意志和決心。

總統候選人埃馬紐埃爾·馬克龍于2014年8月以社會黨黨員身份進入瓦爾斯第二屆和第三屆政府(2014.8~2016.12),被委任經濟、生產振興和數字經濟事務部長。他協助奧朗德策劃《責任和團結公約》,卻始終身居幕后、行事低調不被公眾熟知。但他經常和各大企業老板接觸,陪伴奧朗德與默克爾、奧巴馬等外國總統會面洽談,重大活動時總能看見其身影,人們因此稱他為“副總統”或“幕后經濟部長”。

在職期間,他扛起經濟改革大旗,制定《馬克龍法案》(即《促進經濟活動、經濟增長與機會平等法案》)。該法案打破了陳規戒律,引起法國民眾生活方式和傳統文化的轉變,也觸動了許多行業的利益。在職期間,他不拘泥于左右意識形態,敢說敢講,打破不少禁忌,常常發一些“驚人之言”,為充滿官話套話的法國政治輿論場吹來清新的涼風。他從未嚴格遵循統一口徑,時常和總統、總理唱反調,雖遭到不少來自社會黨內部的非議,但卻引來媒體熱議,增加了曝光率。2015年中旬開始,馬克龍的民調支持率直線飆升,被媒體稱為“明星部長”。

馬克龍志行高遠,直指法國最高權力寶座。他于2015年表示自己不再屬于社會黨,2016年4月創建中間政治組織前進運動,同年8月辭去政府成員職務。這位具有深厚文學功底的馬克龍于8月31日在離職的告別演說中,引用了法國小說家和劇作家馬塞爾·帕尼奧爾(Marcel Pagnol)的名句,表示真正的辭職冒險,不是去買一座海島,而是揚帆出海。他特別強調親身體會到的當前政治建制的弊端。同年11月16日,他宣布參選總統競選時,提到建制時表白是“他們的模式,他們的失敗處方”,譴責“現行的政治設施,政治家的思考方式”。他被看成是反建制派代表。

馬克龍的競選口號是:“法國不能再讓同樣一幫人、同樣的腦筋領導了。”他于2017年3月2日公布了競選綱領。在政治方面,加強政治生活與民主道德規范:禁止議會兩院議員從事私人顧問業務,議會兩院議員的全部報酬必須納稅,終止議會兩院議員的特殊退休制度,禁止議會兩院議員雇用自己的家庭成員當自己的助理,禁止同一個人在連續三任之后繼續擔任同樣的民選公職(國民議會議員、民意代表等),國民議會議員的人數減少三分之一。在經濟方面,要建立新增長模式:設立500億歐元的投資計劃;企業稅稅率從33.3%降到25%;對資本收入設立統一的資本利得稅(稅率30%);把巨富稅改成“房地產財富稅”。在勞動方面,在行業和企業的范圍內制定有關企業經濟和勞資的規定;設立規則統一的失業保險制度,從稅收中提供資金;失業者拒絕就業中心提供的“還算過得去”的工作機會兩次以上,停發其失業補助金;按法定最低工資付酬的薪水將免繳全部項目的社會保險征攤金。在歐盟方面,來自歐盟國家的外國勞工在法國打工居留的期限限制為一年,設立歐元區預算和歐元區議會以及一名歐元區共同經濟與財政部長。馬克龍自詡其競選綱領既不是左翼反建制綱領,也不是右翼反建制綱領,而是超越左右翼的中間派反建制綱領,是“第三條道路”。

總統候選人瑪琳娜·勒龐(Marine Le Pen)于2011年1月在國民陣線黨內選舉中高票當選新黨魁,接替她的父親讓-馬里·勒龐(Jean-Marie Le Pen),成為備受矚目的政壇新星。國民陣線在2014年和2015年一系列選舉中取得顯著的進展,首次擠進參議院,在歐洲議會選舉中躍居群黨之首,其實力和影響扶搖直上。至此,國民陣線已經擁有近三分之一穩定選民,從而使左翼、右翼、極右翼三足鼎立的政黨生態和政治格局不僅進一步鞏固,而且極右翼鼎足越來越粗壯。國民陣線及其黨首瑪琳娜·勒龐更是躊躇滿志,早早于2016年2月8日宣布參加競選,目標直指總統寶座。

小勒龐的反建制則是繼承她的父親老勒龐的老調,但反建制更加結構化。她的競選綱領主要是:在“自由的法國”標題下,在跟歐盟舉行相應談判之后,通過全民公決“收回”四項主權(貨幣、立法、國土及經濟);就“法國人優先”等載入第五共和國憲法問題組織全民公決。在“繁榮的法國”標題下,推出“重新工業化”計劃,有選擇地推行保護主義,提倡經濟愛國主義;恢復本國貨幣,退出歐元;取消歐盟有關成員國之間外派員工的規定,對雇傭外國員工企業增稅。在“公正的法國”標題下,在分配社會福利住房時法國人優先,取消給外國人的國家醫療援助。在“自豪的法國”標題下,捍衛民族認同和法語,推廣“共和同化”而非“融入”。在“強大的法國”標題下,退出北約指揮機構;將國防預算先提高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并在5年任期結束前提高到3%。盡管小勒龐極力將國民陣線“去妖魔化”,但是,其競選綱領仍然是“法國人優先”、反政治精英、反歐盟、反移民、反全球化的思路貫穿自始至終,成為極右的反建制綱領。

總統候選人讓-呂克·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原是社會黨左翼成員,35歲成為法國最年輕的參議員,曾經在利昂內爾·若斯潘政府(Lionel Jospin, 1997.6-2002.5)擔任職業教育部長級代表。在2008年脫離社會黨后,他于2009年成立左翼黨?,在2012年法國總統換屆選舉中以左翼陣線總統候選人名義參加競選,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11.10%有效票,列在第四位,被輿論稱為“黑馬”。在奧朗德總統執政期間(2012.5~2017.5),梅朗雄持續不斷地批評奧朗德總統及其政府以及社會黨政策,猛烈地批判現行的建制。2013年春天,他組織名為“支持第六共和國的公民前進”的游行示威。2014年9月,他再次號召組織支持第六共和國的人民大運動。

由于左翼陣線和法國共產黨之間矛盾公開化,梅朗雄在2014年7月22日退出左翼陣線,2016年2月成立不屈的法蘭西運動,以此為依托宣布參加2017年總統競選。截至2017年4月,不屈服的法國運動已有32.8萬名成員。

梅朗雄的競選口號是“民眾的力量”,他的競選綱領自認為是“公民的革命”。他認為,現在的半總統制讓總統變成了“王室”,因此才會滋生腐敗。他主張徹底改寫法國憲法,重新洗牌,成立一個新的“第六共和國”,將“總統君主制”改為“穩定的議會制”。他堅決反對建制中的特權階級,提議要把權力歸還給民眾,讓民眾有權解除議員的頭銜,而任何誠實度受到質疑的政客也必須立即下課。他主張對高收入實行高稅收,對月收入5000歐元以上的家庭增稅,對于那些收入超過平均中等收入20倍的富人,必須征收100%的個人所得稅。在對外的政策上,他指控美國是全世界“最危險”的軍事力量,要讓法國退出北約。他還表示要帶法國脫離歐盟,結束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2017年2月,在宣布開始競選活動的發布會上,身穿中山裝的梅朗雄利用3D全息投影技術,讓自己同時“現身”巴黎和里昂。為此,梅朗雄被稱為今年法國大選中最具技術創新感的競選人。

除了上述的五位總統候選人在反建制方面各有自己的主張外,其余六位總統候選人在反建制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點:弗朗索瓦·阿瑟利諾(François Asselineau)于2007年創立人民共和聯盟,自稱是法國互聯網上最大的政治團體。他的競選綱領主要是:脫離歐洲聯盟;擺脫歐元,恢復法郎;脫離北約組織;設立根據人民與總統倡議的全民公決。尼古拉·杜邦-艾尼昂(Nicolas Dupont-Aignan)原是保衛共和聯盟成員,里斯本條約簽署之際,他揭露這違反了2005年全民公決的意愿,憤而退黨。自那以來他一直反對歐盟,并建立法蘭西崛起。他的競選綱領主要是:創立歐盟共同貨幣;關閉邊界;所有人的所得稅都減10%。納塔莉·阿爾托女士(Nathalie Arthaud)認為參加總統競選并不是為了當選總統,而是意欲傳播“工人陣營”的話語。她主張階級斗爭,走上街頭。她的競選綱領主要是:剝奪銀行和金融機構所有權;企業賬目透明,好讓勞動者監控;凈月薪不低于1800歐元;取消邊界。菲利普·普圖(Philippe Poutou)是吉倫特省福特汽車廠工人,他并不指望投票箱里的勝利,而主張上街抗爭。他的競選綱領主要是:與民眾有接觸的警察不攜帶武器;禁止企業解雇;取消高中畢業會考;所有的工資增加300歐元。雅克·舍米納德(Jacques Cheminade)于1995年和2012年兩次競選總統。2005年,法國政府部際間“警惕和取締邪教活動使團”把他的團結與進步黨列入“政治邪教”之列。他自稱屬于社會戴高樂主義與法國主權至上派。他的競選綱領主要是:脫離歐元區;商業銀行與儲蓄銀行分開;取締電影與視頻游戲中的暴力。讓·拉薩爾(Jean Lassalle)于2002年作為法國民主聯盟成員當選國民議會議員,為參加2017年總統競選而成立我們抵制運動。其競選綱領主要是:成立“邦聯制歐洲”;將有關地方利益的決策自由還與市鎮;為重新建立社會聯系,重設公立機構;恢復兵役制。

綜上所述,被法國憲法委員會正式確認的參加2017年大選的11位總統候選人,在籌備選舉和選戰中集體反建制,成為本屆總統換屆選舉的特殊現象。當然,11位總統候選人在反建制上各有側重,而在選戰中反建制言辭激烈的馬克龍、小勒龐、梅朗雄和菲永被法國民調機構在選民投票意向的調查中,其支持率自始至終排在11位總統候選人的前四位,而正是在反建制問題上比較突出、較為典型的馬克龍和小勒龐在4月23日大選第一輪投票中以最多的選票(馬克龍獲得24.01%有效票,小勒龐獲得21.30%有效票)排在11位總統候選人前兩位,進入第二輪角逐。法國媒體普遍認為,此二人的勝出代表著法國“反建制”的勝利。《費加羅報》在第一輪投票后報道稱,這樣的結果在幾個月前看來是無法想象的,兩名將最終角逐的候選人都否認自己來自左翼或右翼,不論馬克龍還是小勒龐,二人的目標皆是“炮轟”造成法國毒瘤的根本——政治建制。第一輪投票是“爆破手”的勝利。馬克龍不屬于任何傳統的左翼政黨或右翼政黨,至今從未參加過任何民選,此次參選繞開左右翼兩個大黨,脫離了一步一個腳印、從基層選舉做起問鼎總統的既定體制和模式,打破了“歷史定律”“歷史魔咒”,在5月7日大選第二輪投票中以66.10%有效票對小勒龐33.90%有效票戰勝對手登上總統寶座,在第五共和國政治史上也是個另類。

上一頁 1 234下一頁
[責任編輯:鄭韶武]
標簽: 政制   建制   法國   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