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優惠和扶持政策營造優越創業環境。
四川美術學院的布志國是河北邯鄲人,他畢業后選擇留在重慶任教,并成立了漫達文化公司。在川美大學生文化創意微型企業園中,他以每月不到千元的成本取得了經營空間,校方對大學生創業的多項補貼,讓他找到了優秀的合作伙伴。再加上當地稅收的優惠政策,短短兩三年間公司就站穩了腳跟。
通過優惠政策營造優越創業環境,吸引優秀人才,是很多“新一線”城市地方政府和高校的普遍做法。
據重慶市就業服務管理局的數據,2015年以來,重慶市累計資助創業項目595個,發放資助金1665萬元。減免擔保費3000余萬元;成都市將創業培訓補貼、創業實體補貼、孵化創業項目補貼和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對象,都擴大到所有在校大學生;武漢的“創谷”,則是由政府拿出最優質的城市土地等資源,交給創新創業者經營使用。
——發掘校友資源吸引人才。
“一個同學眼尖,說那不是雷軍嗎?然后大家就呼啦啦都圍上去了,特別興奮。”武漢市招才局招才引智工作部部長王鳳,向記者描繪小米公司董事長兼CEO雷軍回到母校武漢大學時的情景。
雷軍是武漢市“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的首批“招才顧問”。“目的就是讓‘大咖’校友成為武漢的名片,引來更多人才。”王鳳說。記者了解到,為了在城市之間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武漢大力發掘“高校之城”的校友資源,用青春回憶與“大咖校友”的魅力,大打感情牌。
留在成都創業的電子科大畢業生羅敏告訴記者:“大多數電子科大的創業者,初期都受惠于學校的各項支持。而且同學們經歷了校園文化的熏陶,往往有共同的價值觀,更容易溝通,所以公司用人更青睞校友”。
“大學生用腳為宜居宜業的城市‘投票’,哪里有發展的希望就去哪里。”中國人民大學法治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旭教授說。
“新一線”浪潮將影響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分布格局
多名專家認為,畢業生進軍“新一線”的浪潮,將直接對我國人才分布乃至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首先,大學畢業生到“新一線”城市就業,將有力加速這些城市轉型升級。按《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重慶定位是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航運中心,跨境電商、云計算等高端服務業正在兩江新區蒸蒸日上。武漢則啟動建設長江新城,規劃建設國家科學中心、武漢超算中心,以及創建國家級醫學中心、國家健康示范城市。
“毫無疑問,優質人力資源將為這些城市的轉型發展,提供至關重要的動能。”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經濟學家劉元春教授說。
其次,大學畢業生將是未來“新一線”城市保持活力和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武漢、成都等多地人社部門負責人均不乏憂慮地告訴記者,目前,當地人口老齡化趨勢已明顯加速,放眼城市未來的發展,健康、優質、平衡的人口結構至關重要。
此外,更多大學畢業生選擇“新一線”城市,將有助于改善長期以來中國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據獵聘大數據研究院報告顯示,2017年一季度,北京人才需求以26.11%的占比排名第一。專家指出,北京在人才需求上的“大比分”勝出,意味著大城市的虹吸效應仍然突出。
劉元春認為,大學畢業生進軍“新一線”,使各個城市之間的發展更趨平衡和互補,“在家門口就業”成為新趨勢。
重慶市就業服務管理局局長李為民說,2016年全市高校畢業生20.75萬人,其中有60%以上選擇在重慶就業。市外高校就讀的重慶籍大學生,則有30%選擇回渝就業。數量與比例都呈現上升態勢。
劉元春說,一線城市壟斷全國大部分優質工作崗位與發展機會的格局,正發生深刻改變。蘇海南認為,“新一線”城市的崛起產生大量就業機會和創業空間,“今后,年輕人在個人發展與‘背井離鄉’之間艱難選擇的糾結,將越來越少。”(記者:杰文津、谷訓、趙小帥、吳曉穎、李勁峰、陳尚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