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發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下簡稱《報告》)顯示,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用人需求同比出現負增長。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也是經濟的“晴雨表”。一線城市的用人需求下降,該怎么看?
看待就業形勢,把握就業趨勢,數字固然重要,但必須結合就業背后的大環境才行,經濟發展、資源再配置、行政措施等,都會影響到具體的就業數字。比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勞動生產率提高所推動的經濟發展,就很有可能導致用人需求下降。當然,也必須承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出現,會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吸納新的就業人口。這一消一長,對就業形勢的影響幾何,還要看城市本身的綜合承載力及其發展定位,看就業供給如何匹配城市發展所產生的就業需求。
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是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地區,城市經濟發達,為人們提供了比其他城市更多的發展機會、更高的發展平臺,吸引了無數懷揣夢想的人紛至沓來,造就了這些城市的繁榮。然而,另一項客觀事實則是導致大城市“攤大餅”式擴張、交通擁塞、房價攀高等大城市病,直接考驗著大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
為了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提出要嚴格控制城市規模,以此倒逼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城市功能優化調整。其他一線城市也同樣面臨城市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問題,也同樣在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之路。如此一來,正如《報告》所指出的,隨著一線城市資源優化,戶口指標壓縮,落后產業外遷,用人需求減少的趨勢持續存在。
雖然用人需求下降,但誰也無法否認這幾個一線城市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發揮著領頭羊的作用,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從而導致就業需求結構發生變化。
美國《富比士》報告指出,中關村已取代硅谷成世界頭號科技中心;另外,商業資源公司Expert Market最近公布年度《世界頂尖科技城市2017》排行榜,北京2017年已經打敗德國柏林、美國舊金山等科技大城,成為全球最大科技中心。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40)綱要》提出,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個中心”的基礎上,到2040年將上海建設成為綜合性的全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文化大都市。
廣州的城市發展方向,是要重點建設三大戰略樞紐,即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航空樞紐、國際科技創新樞紐,表明廣州城市定位首次上升到國際層面。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已成為名符其實的創新之城,通過開放的市場機制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創新成為了這座城市的名片。
如此看來,這幾個一線城市的共同特點,都是讓創新成為引領城市發展的第一動力,著力促進經濟發展邁向中高端。所以,即便對就業需求產生影響,用人需求有所下降,但就業結構正發生著積極變化,從過去粗放的數量型就業模式向優化存量、引導增量的質量型就業模式轉變,反映了城市邁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
與此同時,二三線等城市為了實現城市更快發展,紛紛制定人才引進計劃,用豐厚的待遇條件以及吸引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扶持政策,讓人才加快向這些城市進一步流動。此外,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改進、區域間不斷增強的交通便利性、城市發展形成的較大用人缺口,“雙創”的蓬勃發展,以及人們就業觀念的改變,使這些城市的用人需求增長較快,意味著城市間發展差距正在一步步縮小,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效應正逐步顯現。
看就業形勢,要算大帳。隨著我國經濟穩中向好態勢持續發展,我們的就業形勢也呈現穩中向好發展態勢。2017年1-9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7萬人,提前接近完成1100萬的全年目標;三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是3.95%,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點;國家統計局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是4.83%,也是2012年以來的最低點。
總之,就業是全國一盤棋。在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推動下,在經濟穩中向好態勢的支撐下,在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的就業總量在增長,就業結構在優化,就業質量在提升,正努力朝著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方向邁進。
(張德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