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來臨,未來應該學習什么專業?
人工智能來了以后,未來教育應該教什么?大學專業如何設置?這是很多人關心的。事實上,從人工智能誕生之日起,“人工智能是否會搶了人的工作?”就是爭論不休的話題。據《人工智能時代》一書的作者杰瑞·卡普蘭歸納,未來人工智能的應用,體現為“合成人工智能”和“人造勞動力”兩種形式。前者是虛擬程序,對應的是辦公室白領工作;后者是機器人實體,對應的是藍領工作。
隨著人工智能產業爆發,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市場需求井噴,國內外各大公司正在展開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才爭奪戰。人工智能相關專業正成為熱門領域。
對其他專業的沖擊表現在什么地方呢?無人駕駛、物流機器人、掃地機器人、護理機器人的出現,已經讓我們看到了未來機器人替代某些體力勞動的可能。人工智能在金融、醫療、法律、教育等行業的落地,則給未來的辦公室工作帶來變數。
今年5月,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德勤公司推出一款“德勤財務機器人”,這款機器人可替代財務流程中的高重復的手工操作;錄入信息,合并數據,匯總統計;根據既定業務邏輯進行判斷等。類似的事情正在各行各業發生:訓練機器人讀取結構化的醫療數據,以協助診斷特定疾病;讓機器人幫助律師查找大量法律案例,節省律師時間;金融交易所里,人工智能程序替代交易員做出買進和賣出的決定……
不過,未來這些專業真的沒有學習的必要了嗎?從目前的應用來看,機器人主要還是在處理結構化數據、重復性工作中有優勢,要想完全替代人的工作,還為時尚早。
《人工智能》一書的作者李開復提出了“五秒鐘準則”,“一項本來由人從事的工作,如果可以在5秒鐘以內能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作出相應的決定,那么,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 與其擔憂被機器人搶了飯碗,不如考慮如何提高工作的含金量、創造性,提高專業門檻。(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半畝方塘工作室 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