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高考填報志愿的關鍵期,如何更加精準地填報志愿?今年一些互聯網公司正在推出“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應用,通過海量數據挖掘,提供精準匹配方案。從高考機器人走進考場與狀元PK,到人工智能輔助填報志愿,人工智能與教育的結合令人滿懷期待。2017年被稱為人工智能大爆發之年,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有哪些用武之地?會引發哪些變革?
高考機器人來了,會做題的機器人要當輔導老師
就在阿爾法狗戰勝世界頂級圍棋棋手柯潔十天后,今年高考考場上兩名特殊的機器人考生再次引發大眾對人工智能的關注。
6月7日下午,高考數學考試剛結束,考場外舉行了兩場特殊“加試”。北京學霸君公司開發的機器人Aidam用9分鐘47秒做完高考數學考卷,考分134。成都準星云公司的AI-MATHS則用22分鐘完成試卷,考分105分。
不少人感慨,除了會下棋機器人還會做題啊!那么,機器人學霸是如何養成的?掌握了刷題絕技后,機器人想干啥?
據了解,成都準星云公司的“高考答題機器人”AI-MATH,其實是我國863計劃類人智能項目的一部分,這個項目的全稱叫“基于大數據的人工智能關鍵技術與系統”,早在2015年就啟動了,國內有30多家科研單位和企業參與,聚集了目前國內人工智能研究的一批頂尖人才。
Aidam研發者、學霸君創始人張凱磊告訴記者,高考機器人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一個樞紐點,涉及自然語言識別、圖像識別、邏輯推理、符號處理等技術。一旦做好之后,用機器人進行判題、個性化指導、學生管理、家校溝通、教案改進都變成可能。如果機器人具備了自動解題和手寫識別的兩大能力,自動批改作業就不再遙遠。
在走上考場之前,機器人也經過了一番“苦練”。學霸君公司之前做過拍照搜題類應用,在后臺積累了7000萬道題目。為了參加數學高考,Aidam每天要訓練30到50萬道題目。
教學過程中的化學反應:因材施教不再遙遠
機器人參加高考的消息曝出后,記者采訪了一位在河南一所重點高中從事教學的老師,他對此還是滿懷期待的,“人工智能的技術我不太懂,但我希望不久的將來,機器人的輔助功能能充分地體現在教學上,比如作業的批改、試卷的分析、學生各項指標的分析、高考閱卷等,把教師從繁重的負擔中重解脫出來。”
的確,教育領域很經常提到的一個詞是因材施教。在充分了解學生個性的前提下,給予有針對性的輔導,而不是“千人一面”,是比較理想的教育狀態。可在現實中,這往往就意味著老師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逐一分析學生的學業表現。如果有一個可以24小時不知疲倦工作的機器人助手,老師們就可以騰出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做些更有“溫度”的事情。
2016年,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一位教授,就借助IBM的超級計算機沃森系統,開發了一個名為吉爾·沃特森的機器人,以回復電子郵件或在論壇發帖形式,回答學生們在畢業論文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當前,人工智能正處于從感知人工智能向認知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階段,隨著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語義分析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機器人還可以更深入地參與到教學過程。
很多參加高考的人都有過這樣一本寶典:錯題本。采用題海戰術大量練習后,將錯題記錄下來,有針對性地復習。那么設想一下,如果在未來的教學中,學習過程的數據能被自動記錄和分析,由機器系統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的練習試卷呢?這些教育過程中的“痛點”,正成為致力于人工智能+教育類的科技公司瞄準的需求點,市面上已經有一些相關產品在試用。
前不久,在由華東師范大學和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主辦的“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高峰論壇上,一位專家表示,當有任何重復性的需要、有大量數據積淀的事情,都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海量數據記錄與分析、“不知疲倦”地工作,恰恰是人工智能擅長的事情。
未來,隨著教育過程高質量數據的記錄和積累,還將帶來更深刻的教學方法改進,甚至教育評測技術的變化。據報道,上海閔行區的學校正在試點“錄播評課研訓一體化系統”,通過視頻對整個課程進行數據采集的分析,包括學生舉手率、抬頭率以及教師的行為方式等等,針對目標缺陷改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