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國際創新資源的新路徑
傳統方式仍是我國利用國際創新資源的主流方式。同時中國企業在國際化實踐中也探索出了一些新方式、新路徑,效果逐步顯現,值得高度關注。
在海外創新資源集聚區建立孵化器,再將孵化成果引到國內進行轉化和產業化。國內如招商局集團、海信、光啟研究院等在美國、以色列等地建立了很多高科技孵化器,并以基金方式對其中有前景的項目進行投資,這種“海外孵化+中國資本投資+國內產業化”的一體化方式縮短了成果轉化時間,而且實現了將重大原創性技術快速與中國國內產業對接,取得了多贏效果。現在的問題是,這種模式近年來備注熱捧,國內很多資本和企業一下子在國外建了很多類似的孵化器、創新中心、成果轉化平臺、投資公司等,其中有些缺乏管理,運營不善,發展參差不齊,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當地技術人員、投資機構的擔憂。
在海外直接建立研發中心。相對于作為開放機構的高科技孵化器,大公司到海外建立的研發中心一般都是為自己公司服務,主要是利用當地研發人才。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選擇到世界不同地方建立研發中心。如華為在歐洲、美國、以色列、印度、俄羅斯等地建立了很多研發中心,有的是利用當地的高水平設計人才,有的則瞄準當地的數學人才、軟件人才等。現在華為在海外的研發支出已與國內基本持平。近年來一些想進入電動汽車領域的國內互聯網企業,如蔚來公司等,一開始就立足國際化,在德國、硅谷等地建立面向中國國內市場的整車、智能化等研發中心,大大縮短了汽車開發周期,一下子站在了產業前沿。
利用平臺機構推動國外有專長的中小公司與國內產業鏈對接。過去幾年由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差異,中外企業間點對點的對接多不理想,很多國外小公司對中國缺乏了解,有的甚至從未到過中國,對如何與中國公司合作、如何在中國保護知識產權等都沒有經驗,顧慮較多。而國內企業特別是實體企業更傾向于股權控制,缺乏國際化經驗,很多本來非常有意義的對接,往往會因為管理和經營上的問題而中途夭折。針對這些問題,國內一些平臺化的對接服務機構應運而生,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些平臺化機構名稱各不相同,但運作模式相似,有的以研究院形式存在,有的則以新興社團、創新聯盟等方式存在。平臺機構的核心作用是在合作雙方建立公信力,為雙方企業提供包括早期培育、資本投資、戰略溝通、技術交流、第三方擔保等系統性服務,國外企業通過這個平臺能很放心地與國內企業討論合作,有的先是技術合作,有的則成立合資公司。如瑞士一家從事自動化技術的公司利用類似平臺對接了國內一家相關企業,二者先進行技術合作,雙方各取所需,瑞士公司借此進入了中國市場,國內公司也借此實現了技術升級。現在這兩家公司正在籌建合資公司,籌劃立足中國再向國際市場進軍。
在國內建立以海外研發人員為主要對象、市場化運作、以產業化為主要方向的民辦科研機構。這種方式近年來在深圳、北京等地發展較快。如在新能源、新材料、醫療技術、信息通信等領域,很多海外人才(主要以留學人員為主)非常希望到中國創業,而且他們很多并不是第一次創業,在國外有過成功創業的經歷。由于機制問題,這些人不愿意到國內的體制內科研機構;也不愿到缺乏創新自主性的大公司打工。國內一些民辦科研機構滿足了他們的需求,這些市場化運作的科研機構,給海外人才提供了一個科研平臺,并能按國際規則設定技術成果轉化權益。由于歸國科研人員帶回來的多是在國外研究多年的成果,很多能很快實現產業化。而一旦產業化,有些科研人員會選擇離開研究院而直接去辦企業,有些則在獲取可觀技術許可收入后繼續從事新的研究。
直接引進國外的創新平臺。國外有很多運作非常成熟的集投資與創業孵化于一體的創新平臺,如美國的創客空間、YCombinator等,還有一些大型公司管理的集孵化與轉化于一體的創新平臺,如英特爾、谷歌公司在美國設立的眾多平臺機構。國內一些城市如上海、蘇州等地,通過引進這些機構在國內落地,可直接將在海外孵化的技術拿到國內產業化,或者與跨國公司合作將其存量專利、技術在中國進行轉化。如硅谷HAX是創投基金SOSventures旗下的硬件加速孵化器,也是全球第一的硬件加速器。 2012年,HAX從硅谷搬到了深圳華強北,不僅幫助中國的創客團隊實現了走向硅谷的目標,同時帶來了來自不同國家的團隊以及他們的國際化視野和資源,為深圳的創客運動提供了經驗和示范。相對中國資本直接到海外建孵化器,國外孵化器在引進技術項目、整合國際資本、專業化管理等方面更具優勢,一旦直接成體系地與中國對接,成果轉化的速度會非常快。
優化國際創新資源利用的建議
中國已成為國際創新鏈的關鍵節點,需從戰略高度重視并利用好全球創新資源與中國產業對接這一千載難逢的“中國機會”。這一機會為我國企業實現從關起門搞創新轉向更加深度參與國際協同創新,從模仿跟蹤和引進技術為主轉向前沿創新與自主創新,從苦于找不到技術資源而放棄轉型或掙扎于低端競爭轉向在高價值環節建立技術和競爭優勢,提供了可能和可遵循的路徑。原有的創新理念和組織方式已無法滿足新一輪創新國際化發展的需求,我們亟需探索新的組織方式,并提供可能的政策支持,以加快獲得國際創新紅利。
重點破解阻礙國際創新資源與中國創新對接的障礙。一是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探索建立知識產權第三方擔保機制,支持國內創新相對活躍的城市率先優化知識產權環境,打消國外中小科技企業進入中國的知識產權憂慮。二是進一步放寬外籍人在華工作落戶門檻,簡化出入境手續,鼓勵技術移民,吸引更多人才來華工作。三是對于用于創新對接的跨境資本流動應進一步放寬管制,簡化手續。
對推進對接的新組織方式與組織平臺給予適當政策支持。一是對以海外研發人員為主要對象的民辦科研機構在人才引進、科技項目、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并幫助這些科研機構布局配套產業化項目和供應鏈體系。二是對國際化的孵化器給予適當支持,促進其將成果在國內轉化。三是對用于對接海外創新資源的各類投資給予稅收支持,如可享受國內創投企業享有的對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投資額的70%可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的政策,鼓勵更多資本參與到創新資源對接中來。
【本文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