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方面,除傳統的海外并購、引進技術與人才等方式外,近年來也出現了在海外建立孵化器、引進國際創新平臺、到海外建立研發中心、建立新興研究機構、利用新興平臺機構直接推動國外有專長的中小公司與國內產業鏈對接等新方式,并取得較好效果。
全球創新資源有加速向中國集聚的趨勢,利用好對解決我國產業升級中的諸多短板大有幫助
中國已成為國際創新鏈的關鍵節點,全球創新資源有加速向中國集聚趨勢。基于國內很多公司、機構與歐美一些大學、研究機構、大公司、中小公司等接觸與合作反饋的信息,可以得出一個初步判斷:國外上述機構中掌握著很多我們需要的技術創新資源,且對“中國概念”比較認可,有與中國市場和產業合作對接的強烈愿望。這為我們深度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很多源頭創新資源希望對接中國市場
如在美國波士頓、英國劍橋、以色列特拉維夫等高校、科研機構、科技公司比較集中的地區,有很多基礎性科學成果和前沿性技術突破,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市場價值。但這些地區要么市場規模小,要么缺乏產業化配套條件,大量源頭性創新資源找不到轉化的出口或產業化支撐,很是“浪費”。哈佛、MIT等美國知名高校負責人提出,他們愿意將一些前沿和新興領域如材料科學、基因科學、人工智能、精準醫療等方面的創新成果移植到中國產業化土壤中。過去的國內外實踐證明,這些源頭性技術一旦找到產業化領域,往往會裂變出很多個大小不一的新產業,并產生持續創新的潛力,這與我們過去以制造端為主的新興產業發展模式有較大不同。
制造業中很多有一技之長的中小企業希望對接中國產業
如德國在工業自動化、通訊、醫療、裝備制造方面約有六萬多家企業,95%是中小型企業或家族性企業,其中不乏在細分市場中處于全球獨占地位的企業。德國作為制造大國,有其特殊的工業結構,行業內分工非常細,彼此粘合度很高,往往在一個產業內形成了從“材料—裝備—部件—軟件—整機”這樣穩定的供應鏈體系,少數大公司處于供應鏈末端,相當于龍頭,但龍身很長,專業化的中小企業處于龍身的某個環節,只跟著這些龍頭走,中小企業很難離開大企業獨自實現全球化。近年來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一些家族企業新一代接班人不同于早期創始人相對保守和固化的經營理念,更傾向于全球化發展。目前已有一些德國中小企業獲得了來自中國的投資,并很快實現了與中國產業對接,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和示范作用。現在,引入中國資本,拓展中國市場,對接中國產業,已成為很多德國中小企業的新戰略目標。如德國SCOTTSTREET是一家很小的電動汽車設計公司,掌握了電動汽車模塊化生產的核心技術,目前已獲得來自中國的風險投資,并與中國汽車企業開展了合作。
中國企業對國外創新資源需求迫切,需要以全球化視角解決需求端創新問題
為擺脫產能過剩、低價競爭、產業低端化的發展困境,中國企業轉向創新驅動的壓力和動力不斷增強,迫切希望利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實現升級。這其中包括很多上市公司,不乏資本和各類資源,但缺乏創新項目和技術來源,尤其是缺乏前沿技術。但這種升級需求在國內一時難以得到充分滿足。一方面,國內很多高校科研機構雖然有很多科研成果,但缺乏像美國MIT等高校那樣擁有大量源頭性、原創性的創新供給,難達企業預期;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研誠信、法律保護不足等問題,國內一些企業不愿與國內院校合作,而更愿轉向與國外機構合作。特別是國內有一大批成立初期就具備國際化基因的公司,在邁過資本門檻或經過早期發展之后,尤其希望到國外尋求創新資源。
對接國際資源的傳統方式仍發揮主流作用,但存在局限性
我國一直比較重視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海外并購、引進技術與人才、吸引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中心等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國經濟體量大,中國企業又喜歡“扎堆式”進入一個國家進行并購,或“粗放式”在當地挖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東道國的警惕和反感。
中國企業在美歐等國大量并購高技術公司的行為恐難持續。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到西方看待中國崛起和中國資本進入的矛盾心理,尤其是我們并購的對象轉為當地的一些大公司或高技術企業,一旦觸動該國核心利益,加上解決不好東道國社會關切以及并購后的企業融合問題,類似的大規模并購很可能會被叫停。
引進技術和人才的戰略仍需改進。中國企業從國外購買技術,做的好可以實現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做不好則容易陷入引進再引進的循環,不斷地買技術,卻難以形成自主的技術能力。國內企業近年來比較重視從海外引進人才,政府也鼓勵人才引進。對一個企業來講,如果引對了一兩個關鍵人才往往能幫助國內企業解決很大問題。目前的弊端是,一些由政府支持或以各種人才計劃引進的人才與國內企業對接不理想,引進的人才中存在以次充好的情況,需進一步處理好引進的人才與本土人才在待遇和管理上的關系。
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中心的技術溢出效應難達預期。總體上看,跨國公司在國內設立研發中心,有利于技術外溢和培養本土化人才。但由于很多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在中國并不具備核心研發能力,多是做些應用性、市場適應性開發,在這些機構很難出現重大技術創新,高附加值的技術溢出并不明顯。當然,隨著中國本土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很多跨國公司也主動或被迫逐漸加大在華研發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