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1地市中排名第2,人均GDP排名第2,屬于經濟轉型能力和人均GDP排名均靠前的城市。比較分析結果顯示,這主要得益于該市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靠前(分別位列第1、第2)。比較分析結果還顯示,該市知識存量排名較靠后(位列第9)。通過進一步分析該市知識存量下的兩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市知識存量排名較靠后,與該市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較低有關。為此,對于朔州市,通過進一步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等來提高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晉中: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1地市中排名第3,人均GDP在11地市中排名第6。比較分析結果顯示,這主要得益于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靠前(分別位列第2、第3)。但比較分析結果還顯示,該市知識存量排名相對靠后(位列第8)。通過進一步分析該市知識存量下的兩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市知識存量排名相對靠后,與該市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較低有關。為此,對于晉中市,通過進一步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等來提高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長治: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1地市中排名第4,人均GDP在11地市中排名第5。比較分析結果顯示,這主要得益于該市知識存量、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相對靠前(分別位列第4、第5)。但比較分析結果還顯示,該市勞動生產率排名居中(位列第6)。通過進一步分析勞動生產率下的兩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市農業勞動生產率較低。為此,對于長治市,采取積極措施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加快提升,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臨汾: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1地市中排名第5,人均GDP在11地市中排名第9。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市勞動生產率排名靠前(位列第3)、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居中(位列第6)、知識存量排名相對靠后(位列第7)。通過進一步分析知識存量下的兩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市知識存量排名相對靠后,主要與該市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較低有關。為此,對于臨汾市,不斷提高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忻州: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1地市中排名第6,人均GDP在11地市中排名第11。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市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靠前(位列第1)。但比較分析結果還顯示,該市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排名靠后(分別位列第10、第9)。通過進一步分析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下的四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市知識存量排名靠后,與該市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較低有關;該市勞動生產率偏低,與該市農業勞動生產率偏低有關。為此,對于忻州市,通過進一步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等來提高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采取積極措施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加快提升,均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運城: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1地市中排名第7,人均GDP排名第10。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市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排名均相對靠前(均位列第5)。但比較結果還顯示,該市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相對靠后(位列第8)。為此,對于運城市,采取積極措施進一步激發產業轉換、互動的活力,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呂梁: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1地市中排名第8,人均GDP在11地市中排名第8。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市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靠前(位列第4),但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排名靠后(分別位列第11、第7)。通過進一步分析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下的四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市知識存量排名靠后,與該市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較低有關;該市勞動生產率偏低,主要與該市農業勞動生產率偏低有關。為此,對于呂梁市,通過進一步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等來提高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以及采取積極措施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加快提升,均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大同: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1地市中排名第9,人均GDP在11地市中排名第7。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市知識存量排名靠前(位列第3),但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靠后(分別位列第8、第10)。通過進一步分析勞動生產率下的兩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市勞動生產率偏低,主要與該市工業勞動生產率較低有關。為此,對于大同市,不斷探索提高工業勞動生產率的經濟轉型路徑,采取積極措施進一步激發產業轉換、互動的活力,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晉城: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1地市中排名第10,人均GDP在11地市中排名第3。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市知識存量排名靠前(位列第2),但該市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靠后(分別位列第10、第9)。通過進一步分析勞動生產率下的兩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市勞動生產率偏低,與工業、農業勞動生產率均偏低有關。為此,對于晉城市,采取積極措施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加快提升,不斷探索提高工業勞動生產率的經濟轉型路徑,以及采取積極措施進一步激發產業轉換、互動的活力,均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陽泉: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1地市中排名第11,人均GDP在11地市中排名第4,屬于人均GDP水平較高但經濟轉型能力排名靠后的典型城市。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市知識存量排名居中(位列第6)、勞動生產率和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靠后(均位列第11)。通過進一步分析勞動生產率下的兩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市勞動生產率較低,與工業、農業勞動生產率均偏低有關。為此,對于陽泉市,采取積極措施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加快提升,不斷探索提高工業勞動生產率的經濟轉型路徑,以及采取積極措施進一步激發產業轉換、互動的活力,均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可能產生的誤差及后續可開展的研究說明
數據可得性帶來的限制。在五個二級指標的指標數據選取方面,主要以數據的可獲取性為導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指標數據對于指標的準確反映水平,因此測評得到的結果與各地市的實際情況存在略微偏差在所難免。
各地市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測評結果可能與人們對山西省11地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直觀印象存在略微的偏差,不乏一些經濟水平和經濟發展速度相對靠前的地市,在測評結果中排名相對靠后。我們認為,這主要是由各地市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所造成的。不同的省份處于經濟轉型實現期、經濟轉型深化期、經濟增長提速期這三個階段,而依據我們此前測評中開展的回歸分析,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各地市的經濟發展結果,將是地市經濟轉型能力隨著地市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均生產總值的不斷提高,總體呈現出逐步上升的過程。然而應該指出的是,這更多是一個整體性、歸納性的分析結果,其中仍可能存在部分省市、部分地市尚未跨越U型曲線拐點的情況。這也進一步說明,對于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市,相互之間在經濟轉型能力方面可能并不完全具有絕對的可比性。當然,這也有待于更為完善的時間序列數據來擬合和證實。
更為深入的實地調研有助于對測評結果進行補充和修正。除了數據的可得性會給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指標數據的選擇帶來限制之外,現實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山西省各地市,有其自身不同的發展特色、發展重點和難點,因此評價地市經濟轉型能力的指標體系應盡量避免千篇一律,同時提升經濟轉型能力的路徑也應當多元多樣。在本次測評的基礎上,若能就相關問題在山西省11地市廣泛開展實地調研,不僅有利于準確把握山西省11地市所處的實際發展階段,而且有助于根據各地市的發展重點,設計出符合不同地市實際情況的指標體系和指標權重,進而對測評的結果進行修正和補充。
如若可以獲取更為詳實的山西省11地市經濟社會發展數據,將能夠在構建經濟轉型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設計出符合各地市實際的經濟轉型的具體路徑,并且從實證的層面更深一步探索究竟還有哪些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因素,會促進或限制山西省11地市經濟轉型能力的提升。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王禮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