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中最關鍵的三個部分可以被歸納為:注意歷史發展的內部規律及其特點;尊重發展的特點、根據事實發展的特點設定差異性戰略;發展過程中可能發生相對負面的影響,要打破發展的凝固性,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保證發展朝著正面和更為包容的方向前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唯物主義發展觀 哲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哲學對于當代中國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發展哲學抽象地概括了我國當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問題,給我國經濟、文化、政治、生態的持續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和道路,并根據當前社會發展現實給予了一定的指導和參考;另一方面,在目前我國改革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特別是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深水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對目前我國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矛盾,指明了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次原因,對我國當下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概括性的指導。因此,應當從理論探索、現實應用角度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前沿研究做出相應的發掘。
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對我國生產實踐有著深入而獨特的影響
發展哲學是社會發展理論的最高層次,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發展哲學同時也給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的實踐性質做出了明確定性。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差異性原理主要體現在,在研究中針對差異性以及相關的特性開展研究、關注發展中差異性的消極性。在保持發展不竭動力的同時,注意公平的問題,注意消除差異的凝固化,促進差異的負向到正向的運動,則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中最關鍵的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可以被歸納為:注意歷史發展的內部規律及其特點;尊重發展的特點、根據事實發展的特點設定差異性戰略;發展的過程中可能發生相對負面的影響,要打破發展的凝固性,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保證發展朝向正面和更為包容的方向前行。
我國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有著較長的歷史,也早已經從成功實踐中證明其原理的正確性。在發展哲學對現實的指導方面,我國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和例子。例如,我黨始終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唯物史觀,在各項改革中,努力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收到了相當良好的效果。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也正是因為解放了群眾的生產活力,才能在短短三十幾年的時間內,使得我國從低收入國家躋身于中等收入國家,這些歷史經驗都充分證明了發展哲學中群眾的重要作用,也從側面展示出其深刻的哲學道理。
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哲學與歷史合力論在成功揭示我國當前發展現象時,也給予了人們更深層次的思索,特別是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深水區,由于全球范圍內的經濟結構調整、第三次科技革命發展進入穩定期,我國也亟需調整經濟結構,從根本上對傳統產業進行革新,努力發展第三產業,促使我國經濟結構平穩過渡。改革需要更加現代的指導思想和指導依據,更加符合時代特點的研究內容,對我國目前的生產實踐做出更為深入和獨具影響的指導。
現代文明對發展哲學產生的幾點挑戰
發展是變動不居的,更是一往無前的。發展哲學在我國也面臨了一系列思想層面的挑戰。首先,這種挑戰表現為人與物質之間的悖論。世界上資源是有限的,然而人對物質的索求卻是無限的,隨著人口的膨脹、人們物質欲望的上升,在發展中,人們對“人的價值”與“物質的價值”開始出現了一系列的懷疑和動搖,甚至一些人出現了對物質的狂熱追求和對“人的價值”的遺忘。因此在強調發展時,首先應該注意的是,人需要怎樣的發展,發展的意義從何而來。
其次,發展觀點的挑戰主要來自于發展的“量度”。發展固然是必要的,然而當下生產力、生產資料的量度依舊難以滿足人們需要,發展的矛盾由此而生。目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亂象,大到房價走勢,雖然屢次調控但是依然走高,小到街頭小販因為經營鋪面的面積大打出手,其本質都是資源的生產難以滿足資源的消費,發展速度依舊跟不上人類社會的需求速度所造成的。
再次,發展哲學還面臨物質與人的關系、人和人之間關系的挑戰。發展過慢可能導致發展量度難以滿足需求,而發展過快可能因為分配不均而導致在短期內貧富差距過大、社會矛盾加劇。如果不能夠及時對社會道德文明規范重新進行界定,可能在更長的時間內,導致資源消耗過多,生態環境被破壞,人和生存環境的關系緊張。因此,需要根據發展哲學思想,正確面對我國現階段面臨的挑戰,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幫助我國擺脫“中等收入國家的福利陷阱”。
當下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應用探索
馬克思曾經指出,“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這句話成功地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中人民群眾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回顧我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人民的參與和主動宣傳、調動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對我國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國處于改革重要節點的當下,對發展哲學的關注可以更深入,重申發展中對公平問題的重視,并且及時地調整發展中所出現的正向和負向影響,更加明確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在當代的重要指導意義。
經濟方面。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經濟結構的改革,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顯然已經難以抵擋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沖擊,而我國從改革開放之后建立的雙軌制運行模式所帶來的部分遺留問題還沒有充分得以解決。例如,我國國企整體效率較低,對國家的經濟補貼有一定的依賴性,而傳統的國家補貼模式,又造成了部分國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因此,應該首先對宏觀的、整體的經濟結構做出調整,而發展哲學的原則清晰地給出了具體的方向。一方面需要堅定改革的信心,雖然在改革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一些困難和阻礙,但是發展的方向必然是前進的和光明的;另一方面,需要注意改革中產生的正向和負向的影響,雖然整體改革是為了國家經濟更好的發展,然而在改革中也要注意避免損害普通群眾的利益,保障公平性,使社會的發展結構和層次更加符合我國的實際。
文化方面。我國繼承了悠久歷史保留下來的思想文化遺產,這些內容既是古老智慧的結晶,同樣也能夠在新的時代發揮其重要作用。文化的發展同樣也需要注意鼓勵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目前我國在經濟上出現了飛躍式發展,然而在文化層面上則稍顯落后,特別是在符合新時代思潮的文化領域創作上依舊有較多的限制。基于發展哲學,應重新審視文化的發展結構,注重對新文化、新思想的批判式學習,從利弊層面上多加思考,做出價值取向判斷,而不是一棒子打死,不能讓價值取向在全是或全非中搖擺。要從發展哲學角度,有效激活我國的文化發展潛力。
政治方面。發展哲學具有廣泛的指導價值,所以在政治層面上,發展哲學如同“望遠鏡”,能夠帶給人們對未來整體性思考的同時,也帶來對現階段部分內容的指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整體的社會層面發展出現了一些可喜的改變,從單獨的、個體的調整,轉為系統的、整體的調整,既有利于我國對當前改革的持久性推動,也能夠從根源上把握發展的矛盾,從改革的源頭做出修正,促進我國發展朝著更為穩定和光明的方向前進。
生態環境方面,我國傳統產業對生產資料、能源的消耗大,并且由于人們過分追求經濟效益,缺乏對生態資源和環境的關注,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產生了一系列惡果。從發展的角度看,人類在生存中往往需要與自然界爭奪自然資源,然而從生存角度看,人和自然又是共生的。因此,在經濟活動中,需要加入平衡的觀念,當前所倡導的“可持續發展”“共享發展”的理念,正是對人和自然之間資源爭奪的平衡,必須樹立一種具有共生意識的發展觀,培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作者為梧州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印]阿馬蒂亞·森著,任賾、于真譯:《以自由看待發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②信禮:《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新形態——發展哲學研究綜述》,《理論學刊》,2009年第11期。
③佳明:《中國社會轉型與價值變遷》,《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責編/張寒 美編/王夢雅(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