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化治理
互聯網作為全球化的技術支撐和發展引擎,將國際間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議題和資源連接到一起,不僅給各類組織機構提供了參與到全球治理的渠道,更是通過互聯網給公民提供了順勢參與到全球治理之中的機會。所以,互聯網文化治理不僅是本國的文化治理,還是全球文化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文化治理的過程中,各個國家都希望自己的文化能夠得到有效輸出并在世界文化中發揮重要影響力。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全球化給中國文化的傳播和發揮影響力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便于使中國的形象越過西方傳統媒體直接展現在世界面前。這不僅有助于減少西方對我們的刻板印象,更能夠通過互聯網這一力量讓中國參與到全球文化治理之中,為中國發出公正的聲音,向全世界弘揚中國文化,參與全球文化體系的構建,樹立中國的文化大國地位。
互聯網在文化治理中的消極影響和問題
網絡輿論引導問題
自從微信、微博興盛以來,社會化傳播取代了門戶網站時期的單向傳播,越來越多自媒體不斷發揮社會影響力,網絡輿論環境日益復雜。網絡輿論作為基于網絡載體,圍繞特定社會現象、社會問題而發表的言論、意見、議題的總和,其影響力深入各個層面,也是公民表達對社會事件態度并影響其發展走向的重要途徑。積極正面的網絡輿論是網絡文化參與國家治理的重要方式,然而消極負面的網絡輿論的存在則會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一方面,負面輿論極易催生不良的社會情緒,引發公共事件,不僅不利于解決問題反而會制造出新的麻煩;另一方面,負面輿論的放大和煽動作用可能會產生一些難以控制的文化思潮,對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產生威脅。互聯網的虛擬性和復雜的傳播方式,使得一些網絡文化參與者為實現自己的經濟、政治目的,利用其網絡影響力和話語權,蓄意制造和炒作熱點事件、宣揚負面的價值觀、放大社會矛盾、制造網絡謠言。在互聯網傳播環境下,負面輿論傳播面廣、傳播速度快、影響力大,不僅會混肴視聽,影響積極健康網絡文化的構建,還會對國家形象、公信力產生難以估量的危害。
網絡內容監管問題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已經積累了海量的用戶、信息、傳播形式和渠道,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仍在呈幾何式增長。這些魚龍混雜的內容和紛繁復雜的渠道中存在著大量危害國家、互聯網運營機構和網民的安全風險。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37次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88億,同時《2013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指出,青少年網民規模已達2.56億,占整體網民的41.5%,網民的年齡結構明顯向低齡化傾斜。對伴隨互聯網發展而成長的“網生代”青少年來說,互聯網不僅僅是獲取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種基本的文化形式。青少年時期正是一個人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如果他們對社會的認識不足,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則極易受到灰色文化、消極文化、低俗文化等文化的影響,形成不良的青少年亞文化,引發暴力犯罪等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互聯網非公開、匿名的特性給一些自制能力不強的人帶來了“釋放天性”的機會,而互聯網信息量大、形式變革快又給監管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包括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視聽節目、網絡廣告、網絡資源下載工具在內的網絡內容和載體中大多存在涉及暴力、色情、迷信、違法等內容的問題。其嚴重程度依據平臺的自治能力、信息傳播者的自覺性、傳播渠道的被監管程度差異而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互聯網上有意或無意形成的亞文化、網絡思潮、負面消極以及拜金主義等不良信息在沒有觸犯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是不能通過強制手段進行管理和約束的。然而,這些不良信息的出現,不僅容易激化社會矛盾,破壞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還會對國家的意識形態安全造成一定的隱患。由此可見,要對這些魚龍混雜的內容和紛繁復雜的渠道中可能存在隱患進行實時、全面的監督不但是一件耗時耗力的事情,而且難以單純依靠政府的文化監督管理部門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