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共保障服務,促進人口結構優化。當前,我國人口結構逐漸失衡,勞動力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為緩解這一情況,需要加快公共保障服務提升步伐。一方面,完善“二孩”政策后期保障服務,發揮政策在優化人口結構、增加勞動力有效供給、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等方面的積極影響。人口結構優化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意義。我們需要關注到目前“二孩”政策在落實過程中讓不少夫婦感覺憂慮重重,問題主要集中在擔心生育成本過高、生養精力不夠、對女性事業發展造成一定影響、育兒的公共設施和服務缺乏保障等方面,這些二胎伴隨的可能性風險還沒有得到妥善解決,使得生育政策雖然放開但是生育率并未像想象中那樣明顯增加。所以要真正實現人口結構優化,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敢生二胎”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人口結構和勞動力市場結構的失衡將對經濟增長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在優化人口結構的同時,也要重視勞動力市場有效供給的優化和調整。逐漸推進教育體系改革,提高職業教育水平,在提高就業市場規模的同時,提供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勞動力供給。
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節源開流綠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到:“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GDP的增速不能以無限度消耗資源為代價,資源高投入、低產出的發展道路顯然違背了“綠色”發展理念。因此,想要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資源環境建設不能成為短板。為使單位GDP建設用地占用面積下降到預期的目標值,一方面,“節源”,強化建設用地審批前后的監管,從強化審批前的合同管理入手,再到完善和落實建設項目竣工驗收,以及審批后的監管考核;另一方面,“開流”,需要加大對閑置土地的盤活再利用,嚴格查處土地粗放浪費違規違法行為,積極探索存量建設用地挖掘潛力,提高增量土地利用效率。通過完善土地市場動態監測制度,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通過對土地市場動態進行實時監控,準確把握市場運行走向,提高政府對土地市場的調控能力,進一步確保土地市場的健康發展。
可能產生的誤差及后續可開展的研究說明
可能產生的誤差
結合統計學意義上對誤差的界定,已有定量研究表明,在指標體系測評中,可能產生的誤差通常分為兩類: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或稱之為偶然誤差)。一般來說,系統誤差產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測量工具以及工作人員自身的問題,所以對于測量值而言,即便造成一定的影響,也不會對信度(指采用同樣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復測量時所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衡量信度的信度系數越高,即表示該測驗的結果越一致、穩定且可靠)產生實質性或較為明顯的影響。相比之下,因隨機誤差的影響因素較為多樣,以至于較易對信度造成影響。而本次研究中可能產生的隨機誤差,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數據可得性的限制,影響了指標體系的完善度。我們重點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確定了衡量全面小康社會的五個一級指標,并分別選擇了一系列二級指標來衡量這五個一級指標。進一步地,對于這些二級指標的選定,則既結合了其對于所對應的一級指標的精準反映水平,同時又充分考慮了數據的可得性,以及其相互之間的獨立性等。而正是限于數據的可得性,在指標體系的整體構建過程中,對于很多二級指標的選取,我們實際上堅持了“最精準”即是“最為接近”的這一原則,這難免會對指標體系的完善度、科學度有一定的影響。此外,對于個別二級指標數據,鑒于其(約占總數的5%)2020年的目標值當前尚無相應的官方評價標準,我們選擇了以多個發達國家的平均值進行了代替或其他方式,這可能與中國的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偏差,以至于對整體的測評結果產生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