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文化產業面臨的現實問題
“十二五”期間我國文化產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然而文化產業的發展不能只強調數量上的增長,還要強調文化產業在質上的內涵式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為人民提供高品質的文化產品和精神食糧。這表明文化產業的發展不能僅以經濟效益的快速實現為目標,而要始終把文化內容的繁榮、文化市場的健康培育放在首要位置,促進產業健康發展,以優質的文化來帶動經濟發展、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當前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距離樹立三個層次“文化自信”的任務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第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到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作為“十三五”文化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對城鄉居民基層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基層文化建設是國家文化建設的最前線,也是樹立人民群眾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日益突出的矛盾就是供給不到位、分配不均衡。受東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和各地區文化消費習慣的影響,以及城市農村基礎建設的差異,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也有很大的差異。城鄉文化建設的不均衡尤其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供給不足導致農民精神生活不能得到滿足,對城鄉差異產生不平衡心態,容易造成賭博、犯罪等社會問題,同時也給一些宗教勢力和反動勢力的活動提供了空間。
第二,文化供給與市場需求不匹配。一方面,我國的文化產品供給存在供給量大,有效供給卻非常不足的問題。以電影產業為例,每年報批生產的國產電影有900多部,其中能夠發行上線的只有200多部,而能真正實現票房與口碑雙“豐收”的不過20余部。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文化生產,不僅得不到市場的認可,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還會滋生腐敗套利等深層問題。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文化生產,一味迎合消費者的興趣,又會產生“三俗”、崇洋媚外等問題。另一方面,我國的文化需求還有很大的缺口,這些不能被滿足的文化需求轉向了對進口文化產品的過度消費。好萊塢電影、美劇韓劇、日本動漫等幾乎壟斷了國內的文化消費市場,尤其是青少年市場。這些消費外國文化產品而成長的新一代受外國文化滲透和文化霸權主義的影響更深,可能會面臨國家感情和民族身份的缺失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道德的陌生和淡忘,這同樹立人民群眾文化自信是背道而馳的。
第三,文化產業發展源動力不足。文化產業的核心是文化,其發展的源動力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資源和創意生產。我國具有五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是文化資源大國,但是文化市場上卻鮮有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產作品。當前我國的文化產品大多停留在消費娛樂的表層,而體現民族文化精神,具備文化傳承能力的作品極少;對傳統文化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嚴重,而對創新內容的開發較少;以追求當下利益回報為主,而謀求長遠發展的建設較少。這三個問題的核心都是優質文化匱乏造成的文化產業發展源動力不足,同時也是文化產業發展中缺乏對社會主義文化認識的表現,更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
第四,文化市場發展不均衡。2015年我國的電影票房收入全球第二、影視版權交易價格也屢創新高,互聯網文化服務在廣告收入和市場占有率方面進一步擴大。與之相反,新聞出版行業面臨著在新媒體技術的沖擊,文化藝術演出類面臨著市場培育的困境。除了文化產業各門類間的發展不均衡,在各門類的內部發展中扎堆現象同樣嚴重。這種發展過程中的不均衡不僅是市場供需自發調節的結果,更是市場開放程度低、競爭不夠充分的結果。一方面,市場供給端出現的厚此薄彼,使得一些文化產品先天不足,沒有辦法參與有效的市場競爭。另一方面,文化市場時常涌入一些熱錢來哄抬炒作,造成某些產品價值失真,不僅影響自身的價值反饋,也影響到其競爭者的價值判定,造成市場價值混亂,從而影響市場對某類文化產品的信心。
第五,產業融合發展不深入。文化產業和相關產業的融合,在經濟學上稱為產業關聯度,像美國、日本這樣的國家,這一關聯度都在50%-60%。我們國家文化產業和相關產業的關聯度到目前為止沒有超過20%。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一方面是同實體經濟相融合,推動技術、創意、內容與傳統產業對接,催生“文化+產業”的新型業態,不僅促進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還能帶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轉型升級,讓所有勞動創造者體會到文化帶來的切實利益。目前我國三產融合的發展方式和運行方式比較粗放,以個體經濟和小農經濟為主,沒有形成大規模大產業,土地、金融、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缺乏良好的運營機制,融合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另一方面是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文化產業同互聯網的融合。“互聯網+文化產業”不僅是傳播渠道的改變,渠道本身也成為了新的內容、新的產品。下一代廣播電視網、數字出版、數字文化藝術資源開發等,都將發展成為各種綜合業務,構建新的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