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是以“善治”為核心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治理所要實現的重要目標之一,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因素。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20次提到“公平”一詞,充分說明公平在現代治理理論與實踐中的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新年賀詞中明確指出,“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2015年4月28日,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要始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也對“機會公平”“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等有所論述。在稍早之前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則進一步地提出“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際出發,把握發展新特征,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當前,測度中國縣市經濟社會公平度現狀,總結縣市地區在公平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發現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于了解和改善中國地方經濟社會公平度,以及推進整個國家經濟社會更加公平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而處于省(直轄市、自治區)和縣市(區)之間的地市(州)一級,在區域經濟調控、要素資源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城鄉發展統籌等方面有著異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對其經濟社會公平度的研究和評價同樣不容忽視、不可或缺。
貴州省地處西南腹地,與重慶、四川、云南、廣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樞紐。轄貴陽市、遵義市、六盤水市、安順市、銅仁市、畢節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內高原山地居多,礦產能源儲量大,水力資源豐富,但由于高原地勢的自然環境限制、農業用地不斷縮小,以及人口增長過快與經濟結構升級緩慢之間的矛盾等原因,貴州省成為了我國貧困問題較為突出的省份之一。
面對經濟總量小和人均水平低、貧困人口多、城鄉差距大、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的傳統矛盾與問題,貴州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注重突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積極推動扶貧開發各項工作,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2016年1月26日,時任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孫志剛在貴州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貴州已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尤其在精準扶貧領域取得了巨大成績:制定實施“33668”行動計劃、大扶貧戰略行動意見、“1+10”、“特惠貸”等政策文件,取消重點生態功能區10個貧困縣GDP考核,易地扶貧搬遷66萬人,實現35個貧困縣、744個貧困鄉鎮摘帽,促使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4.3%,為脫貧攻堅、同步小康以及提升經濟社會公平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人民論壇測評中心在以縣市為測度單位的經濟社會公平度測評理論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對具體指標進行修正和完善,建立了中國地方經濟社會公平度評價體系。現根據2015年貴州統計年鑒等提供的公開統計數據,對貴州省9地市(州)的經濟社會公平度進行了測評、排名、比較和進一步分析。我們寄希望于通過這種系統性的研究,對貴州各地市(州)的主要做法、有效經驗進行探索,并為貴州各地市(州)今后促進經濟社會公平度進一步提升,提供參考和借鑒。
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依據與數據的選取
在構建經濟社會公平度測評理論模型的過程中,我們主要遵循了全面性、敏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動態性五個基本原則,以用最適宜的指標來客觀評價公平程度為導向,以我國地市(州)一級目前所處的實際發展階段和經濟社會狀況為根本前提,最終選擇了阿瑪蒂亞•森的正義觀和馬克思的公平分配理論作為依據,搭建了功能公平、可行能力公平以及結果公平三個維度,確定了底線公平、機會公平和分配公平三個一級指標。而在指標數據選取方面,則是充分建立在數據的可獲取性基礎之上?,F將具體指標選取的理論依據以及所選擇的指標數據說明如下。
底線公平
早期與公平有關的評價指標體系中,多以最低生活水平以下人口的低保參保率來衡量底線公平。對于這一點,我們有不同的看法,其具體原因如下:第一,福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有關的實證研究均表明,過分追求最低生活水平以下人口的應保盡保率,會削弱這部分人口中很多人的勞動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滋生“等、靠、要”的消極思想;第二,類似“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長期來看,與其給予最低生活水平以下人口基本的生活保障,倒不如加快完善相關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讓這些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勞動和努力來擺脫貧困。由此,我們沒有選擇最低生活水平以下人口應保盡保率,轉而將貧困率確定為衡量底線公平的一項核心指標。在此基礎上,結合數據的可得性,最終選取以一個地市(州)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參保人數占該地市(州)年末(常?。┛側藬档谋戎貋斫坪饬窟@一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