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清單制度,讓環保壓力變為工作動力
壓不下去的過剩產能、降不下來的污染指數、解決不了的環境投訴,這些問題在河北原本司空見慣。表面是困難、阻力確實太多,背后是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沒有真重視環保,沒有把環保的壓力當成自己工作的動力。
環保部環保督察辦公室主任劉長根告訴記者,督察進駐期間,督察組共接到石家莊藁城區群眾舉報案件77件,問題數量在全省各縣(市、區)中排名第一。但是在當地上報的查處報告中,僅有7件屬實,占比不到10%。督察組要求河北省對這77件舉報案件再次逐一調查核實,通過督導發現,群眾舉報的77件環境問題基本屬實。
“兩次調查結果相去甚遠,調查過程某些環節弄虛作假不言而喻。由此可見,督察損害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這樣評價。即使有阻力,但指名道姓地把一位市長“違規干涉項目審批,亂作為,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作為典型案例,中央督察一抓到底的決心一目了然。
7月6日,100頁的河北環保督察反饋整改方案呈現公眾面前。目標、措施、分工,逐條文字,既是一份責任,也是一種壓力。
“對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反饋意見歸納整理出47個問題,實施清單制,逐項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整改目標、整改時限,研究確定了283項整改措施,拉條掛賬、督辦落實、辦結銷號。”整改方案說得具體詳實。
“多年解決不了的污染問題,督察組來了,污染企業立即被關停了”“上半年河北環境質量改善力度空前”,百姓們的反饋樸素而真實,也說明中央督察真正戳到了地方的痛點——環保不只是環保部門的事,黨政領導干部都有自己的環保責任,落實不到位,就有人問責。
“以前干環保是兩頭急,中層梗阻,督察之后,大家都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干工作多想環保的風氣正在形成。”河北省一位機關干部這樣說。(記者 孫秀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