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障制度不完善,醫生“躺槍”
信任在本質上與現代性制度相聯。醫生這個職業在當下中國正被視為畏途,雖然近年來醫患關系在各方的努力下已經趨于和諧,但偶有發生的惡性事件還是沉痛地敲打著人們的內心。細想一下,如果任何一個公共服務機構都充斥著惡人,那是多么心驚膽戰的處境;更進一步地,假設譴責一切醫生的普通人發出“惡罵”之時,沒有思考一下判斷的真實性,也沒有反思自我的責任,那么可想而知,其所映射的社會正處于一個信任度何等不堪的僵局。我們在調查中問及了“基于以下哪些原因,你可能將更信任醫院或醫生”,其中,17.39%的受訪者認為是“醫療保障范圍進一步擴大”,41.30%的受訪者認為是“醫療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制度進一步健全”,19.88%的受訪者認為是“對醫院和醫生的監管和獎罰機制更為明確”,18.94%的受訪者認為是“醫生的醫德和服務態度有所提高”,僅2.48%的受訪者認為是“醫患矛盾事件的減少”(見圖5)。
由此可見,醫療保障水平和制度的欠缺是公眾對醫生產生不信任的根源。在某種程度上,少數不良醫務人員的不法行為來自其自身的道德缺陷,亦來自制度的弊端,而某些非理性的患者在被痛苦絕望的情緒沖昏頭腦以后,只是將醫生當成了制度的靶子,實施報復與發泄,不計后果,甚至釀成魚死網破的慘劇。從這也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作為醫療服務的第一線,醫務人員成為了現實中醫療保障制度的標桿,信任的靶向。
對醫保制度的一致期待:要素公平與結構公平“兼顧”
我們在調查中還問及“你認為醫療保障應更偏向于要素公平(人人均等)還是結構性公平(資源有效配置)”,目的在于測試公眾在接受資源配置中對自私本質與道德理性的取舍態度,這是宏觀政策調整和制度改革的重要根基。假設“人人均等”和“資源有效配置”是兩端的態度,調查結果顯示,除去表示“中立”的30.43%,接近“資源有效配置”一端的態度占據了43.63%,遠高于前者。這也就說明,公眾的醫療保障觀念從整體上趨于理性,絕大多數人能夠積極地接受基于優化資源配置為前提的利益調整,兼顧要素公平與結構公平成為多數公眾的一致期待。
我國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初衷、使命、目標其實從未改變,路徑也日漸明晰,在當下政治、經濟、社會面臨多重轉型的復雜情境中,公眾的信任才是改革的定力,也是改革的核心原則與終極目標。
【執筆:黃 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