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鎮安:建立四級“民情氣象”服務站
創新背景
位于秦嶺深處的鎮安縣,總面積3487平方公里,轄19鎮202個村6個社區,總人口28.5萬,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山大溝深、地域遼闊、群眾居住分散、群眾訴求渠道不暢等原因,使得基層普遍存在“黨委和政府掌握民情難、群眾表達訴求難、干部化解糾紛難、基層組織解決群眾需求難、特色產業發展難”等問題,不同程度地疏遠了黨群干群關系,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群眾的民主觀念、權利意識明顯增強,利益訴求復雜多元,矛盾糾紛日益凸現,給社會管理帶來諸多難題與壓力。
鎮安舉措
為有效解決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不暢而導致的黨群干群關系疏遠問題,鎮安縣將現代氣象服務理論應用于群眾工作,建立“民情氣象”服務站,將群眾的冷暖疾苦通過氣象標識直觀反映出來,為基層組織有效解決問題、科學施策提供依據。開通了民情“直通車”,實現了服務群眾“零距離”,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好評。為真正把服務群眾工作落到實處,鎮安縣全面推廣了“民情氣象”服務站制度,實施了“4318”工作模式,即:建立縣鎮村組“4”級民情氣象服務網絡,形成了藍、橙、紅“3”色響應機制,延伸觸角組建“1”支黨員干部服務隊,明確產業發展、設施建設、民生保障、矛盾調處、治安聯防、便民服務代理、留守人員代管、紅白理事等“8”項服務內容,構建起全域覆蓋的黨員干部為民服務工作體系。
成效啟示
建立民情氣象服務站是一個頗具創新性的系統工程,沒有現成的經驗可資借鑒,沒有成套的規律可供遵循。鎮安縣委縣政府大膽探索、深化改革、銳意創新、狠抓落實,時間雖然不長,已在實踐中取得明顯成效,促進了科學決策,維護了社會穩定,破解了民生難題,激發了干部工作活力,推動了經濟發展。全縣通過民情氣象服務站平臺,共收集群眾意見建議9800多件,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困難520多件,調處各類矛盾糾紛700多起。民情氣象服務站真正成為反映群眾心聲的“晴雨表”,改進干部作風的“直通車”,引導干部為民服務的“風向標”,推進發展的“助推器”。
安徽六安:實施“654321”行動計劃
創新背景
六安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北麓,素稱“皖西”,是大別山區域中心城市。2000年3月六安撤地建市,轄壽縣、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縣和金安、裕安兩區,設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市承接產業轉移集中示范園區,市域總面積1.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10.3萬。隨著城市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各項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六安市拆遷安置、征地補償、資源分配、環境污染、安全生產等引發的矛盾大量增多;部分利益訴求群體的活動高頻率、組織化、聯動性趨勢增強;醫患糾紛、勞資糾紛、企業改制等因素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仍然突出。
六安舉措
近年來,面對上述情況,六安市進一步健全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提升基層社會治理和群眾工作能力,著力實施了“654321”行動計劃,取得了明顯成效,解決了一批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信訪問題和矛盾糾紛,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6”即六安建好服務平臺的嚴標準,是六安以鄉鎮(街道)群眾工作機構為抓手,打造基層群眾信訪平臺而提出的“有機構管事、有人員干事、有場所議事、有經費做事、有設施辦事、有制度理事” 的“六有”標準。“5”即六安落實“五包”模式,“市委常委包縣區、市政府領導包部門、縣區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片、‘一委四長’包涉法涉訴”。“4”即采取“四專”措施,“專班化解重點信訪案件、專組解決涉法涉訴個案、專人包保服務重點人員、專項資金救助特困對象”。“3” 即“三理”,“注重源頭治理,注重應急處理,注重依法辦理”。“2”即“兩創”活動,“無越級上訪鄉鎮(街道)”和“無涉法涉訴越級上訪政法單位”兩項創建活動。“1”即建好“一化”系統,六安依托省級平臺先行推進了網上信訪信息系統建設。
成效啟示
六安“立足形勢創新體制機制,立足訪情拓寬信訪渠道,立足市情化解信訪事項,立足源頭預防矛盾隱患,立足穩定維護信訪秩序,立足發展鍛造信訪隊伍”,著力實施“664321”行動計劃。通過平臺建設抓“六有”、領導接訪抓“五包”、化解積案抓“四專”、社會穩定抓“三理”、責任落實抓“兩創”、陽光信訪抓“一化”等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的落實,進一步促進了鄉鎮(街道)信訪平臺建設、樹立了依法解決問題導向、緩解了越級上訪工作壓力、加大了信訪群眾教育引導、壓實了基層單位主體責任、推動了信訪信息化建設,全市信訪形勢逐漸向好。
總結
通過對全國各區域選取的八大案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社會治理主要有四大內涵:一是管理,二是建設,三是激勵,四是服務;社會治理創新的核心要義就是創造“條件”,即通過配套政策措施以優化社會治理的外在條件(社會環境和政策環境),內化社會治理的機理機制、模式方式和文化哲學。社會治理創新,更多是“內外條件”的“復合聯動”和“疊加作用”。
新時期新階段新形勢,地方的社會治理創新實踐進入“深化區”和“攻堅期”,大數據、“互聯網+”“四個全面”“供給側改革”既賦予各地社會治理創新實踐新內涵新內容,又為各地社會治理創新注入新活力新動力,同時也給各方社會治理創新提出新要求新挑戰。如何進一步提煉深化既有的成功做法與先進經驗,優化升級既有的成功做法與先進經驗,在既有基礎上積極認真學習“他山之石”,以及如何在“既有創新”基礎上的再創新,則是需要當地的“改革促進派”“改革實干家”和社會治理創新的“地方核心行動者”進一步思考與探討的。
【整理:王禮鵬(見習),本文資料均來自相關媒體報道、研究報告等,在此一并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