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治理要聞> 正文

社會治理創新的地方經驗及啟示(2)

核心提示: 大連打造“網格+網絡”的綜治信息化平臺,一方面創新了社會治理,走向智慧化、立體化、平臺化、服務化;另一方面,“提質”“增效”公共服務,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簡化了辦事程序手續,節省了辦事時間成本,增強了服務效能。

四川成都:構建“大聯動、微治理”的“智慧治理”新模式

創新背景

成華區地處成都市東北部,全區面積108平方公里,是成都市面積最大的中心城區,轄14個街道辦事處,103個社區,人口113萬。作為成都市曾經的“老工業基地+大農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成都“北改”“棚改”等工程的深入推進、流動人口的急劇增加,基層治理、社會服務、城市管理等領域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綜合利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推進政府數據共享、治理信息化、服務智能化,是深化“民生成華”的現實所期,保障“平安成華”的問題倒逼,創新“智慧成華”的形勢所需,也是打造“現代國際化精品城區”的大勢所趨。

成都舉措

2015年,成華區以“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為總攬,充分利用“互聯網+”整合資源,創新提出了以“聯動發現問題、聯動解決問題”為核心,以“橫向信息資源整合、縱向各級聯動聯勤”為路徑,以“在服務中治理、在治理中服務”為抓手,在原有網格化服務管理的基礎上,探索建立起以信息化為引領的基層服務治理“大聯動、微治理”體系,探索構建“智慧治理”新模式,為創新社會治理和服務積累了成功經驗,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基層實踐樣本。

成效啟示

成都成華綜合利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推進政府數據共享、治理信息化、服務智能化,構建“大聯動、微治理”的“智慧治理”新模式,倒逼基層治理創新,大協同立體式為居民服務,“微治理”全面提高居民幸福感。截至目前,成華區“兩搶”和扒竊警情均實現同比下降。成華區在“北改”工程累計拆遷面積440余萬平方米、促成9萬名居民搬遷的大背景下,全區實現信訪總量、集體訪、重復訪、越級訪、群體性事件“五下降”,居民幸福感測評位居成都市第一名。

浙江溫州:行業商(協)會承接政府職能轉移

創新背景

社會組織是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也是社會治理創新的“協同參與者”,當前越來越多地區意識到,應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創新的“功能性作用”,加大政府機構與社會組織合作治理的力度、深度與廣度,共同推動社會“善治”。溫州市民營經濟高度發達,與之匹配的行業商會協會等社會組織成熟完善,截至2015年底,溫州市共有行業協會商會205個,基層商會129個,市場經濟與社會組織協同發展,有效地推動了溫州社會治理創新和政府行政審批改革。同時,溫州市政府積極探索成熟的商業行業協會承接政府職能,成效顯著,并在政府、市場、社會合作、協同、共治方面形成一定經驗。

溫州舉措

所謂“行業商(協)會承接政府職能轉移”,是指政府不該管、不好管、難管好的事務,由政府委托給行業協會商會去管去做。近年來,溫州市積極探索,通過開展“1+4”試點工作,即在市鞋革行業協會實行綜合性試點,在服裝、眼鏡、金屬、建筑材料4家行業商會協會開展單項試點,邊試點、邊鋪開、邊完善,轉移辦法逐步規范,形成了政府職能“轉得出”、社會組織“接得住”、轉出職能“用得好”的治理模式,為面上推廣提供了經驗和樣板。同時,溫州市工商聯積極推進實施承接政府職能轉移“1122工程”,11個縣級工商聯共在19個協會商會開展承接75項政府職能轉移試點工作,市本級22個重點行業協會商會共承接86項政府職能。

成效啟示

通過“1+4”試點工作,溫州市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政府職能轉移模式,出臺了全國首個職能轉移規范性文件——《溫州市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工作總體方案》,逐步建立了行業協會商會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的科學機制,包括準入機制、購買服務資金保障機制、績效評價機制和獎懲機制等,初步形成了“政府職能轉得出、社會組織接得住、有關部門管得好”的治理模式,既提高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也提升了民間組織的活力和影響力。

行業商(協)會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在一定程度上也實現了政府、企業、社會(行業協會商會)的合作共贏、協同共治、和諧善治。2014年溫州共有167項政府職能向110家社會組織轉移,2015年溫州又有41個行業商會協會承接政府161項職能。政府部門實現“瘦身、健身、轉身”,行業協會商會也得到了轉型、升級、增能。目前,溫州全市共有48家行業協會商會獲得3A及以上等級。溫州市的成功經驗為社會組織日益完善、社會建設比較好的地方創新社會治理提供了“社會組織與地方政府合作,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的借鑒案例。

上一頁 1 234下一頁
責任編輯:國家治理1
標簽: 啟示   經驗   地方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