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年建成友好關系數量可以看出,友好城市的結對率與國家外交活躍度以及國際環境不無關系。1994年,我國友好城市結對率出現了首個峰值,這一年共建成90對友好城市,而1994年也是我國外交空前活躍、對外關系積極進取、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一年。2003年,由于突發SARS疫情,我國友好城市建設受到一定影響。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4月中旬至7月SARS疫情肆虐期間,我國友好城市結對率為0,而其他年份里友好城市結對率在全年各月份里大多分布均勻。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逐漸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我國整體的開放程度逐漸加深,這在友好城市建設上也得到了體現——最近5年友好城市建成率都穩定在100對以上,意味著我國的開放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以美、日、韓三國為例的友好城市發展分析
當前,世界上共有133個國家與我國建立友好城市或省州關系,涉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不同地區和發展程度的國家。其中,新加坡、塞浦路斯、孟加拉國等26個國家僅有一座城市或省州與我國相應省市建立友好關系,像美國、日本等與我國有著密切政治、經濟、文化關系的國家則與我國締結了數百對友好城市關系。
從與我國建立友好城市關系數量排名前十的國家可以發現,在友好城市關系締結上,經濟合作相比地域位置是更重要的參考標準——除了日本、韓國、俄羅斯這三個與我國有著密切經濟文化交流的近鄰之外,排名前十的國家分布于美洲、大洋洲和歐洲,與我國的文化傳統、政治制度都有較大差異,但都與我國有著深層貿易往來。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友好城市數量最多,分別是254座和250座,遠遠領先于其他國家(見圖2)。
1979年中美兩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同年,湖北省和俄亥俄州結成了中美第一對友好省州,江蘇省南京市和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結成了中美第一對友好城市,開啟了中美友好城市合作的大門。三十余年來,中美友好城市數量隨著兩國關系發展密切而增多,友好城市溝通也日益深入,涵蓋了經濟、文化、城市建設等諸多方面。
與美國相比,日本更早開始了與中國的友好城市合作,我國早期締結的友好城市都來自于日本。單就這一點而言,日本是中國名副其實的“老朋友”。然而,中日友好城市也會隨著中日關系的變化而出現波動。2012年,日本野田政府對中國釣魚島實施所謂“國有化”方針,引發中國強烈抗議;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中日關系降至冰點。受其影響,中日友好城市締結新增數量急速下降:2012年中日僅締結2對友好城市,2013年、2014年都沒有友好城市結對。2012年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發表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后,南京市隨即宣布暫停與名古屋市的官方交往。南京市與日本名古屋市于1978年結成友好城市,成為《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后中日兩國間的第一對友好城市(見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