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雞湯”消解官微的公共理性
新聞傳媒是現代化的產物,而理性是現代性的基礎。在現代性的視野中,不能以理性來闡明的情感體驗和超越現實的精神訴求,應該退出公共領域,留給個人去抉擇和安置,否則,公共精神就可能會陷入迷信和狂熱,社會就可能走上危險的歧途。
新聞媒體一向被視為社會公器,遵循理性化的運作方式,以新聞報道和事理剖析為基本要務。世界新聞業自產生以來,歷經煽情新聞和黃色新聞的歧路,最終確立新聞專業主義的職業準則,即要求新聞媒體客觀、中立、平衡和全面報道,排除情感和個人意見的摻雜。新聞媒體應立足于公共理性,而不像宗教組織或心理醫生一樣直接面向個體心靈或私人情感。
社交空間特別是微博這樣的廣場式社交空間,是去中心和去權威的無限生長的網狀結構,依靠用戶關系鏈條和信息自身結構而生成和壯大。在此空間,信息壟斷權力被削弱了,媒體必須在新的權力關系空間重新證明和彰顯自己的價值。“心靈雞湯”的生產可以說是這種網絡恐慌綜合征的結果。正是這種心理上的恐慌和行為上的投機使得新聞媒體不顧社交空間的混雜語境,背離專業形象,選擇賣萌、撒嬌、宣泄感情的方式,博取關注達到影響輿論的目的。
“心靈雞湯”是媒體營銷和輿論引導的新手段,廣義上隸屬于公共關系的范疇。但是,媒體官微畢竟在本質上仍屬于新聞媒體,必須以內容的專業性和公共理性為要務,承擔社會責任。哈貝馬斯曾經批判公共關系和廣告業的植入,使輿論和公眾情緒被操縱和導演而走向虛假化,造成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情感社會學也提示,“心靈雞湯”是一種刻意制造的情感文本,其生產和傳播多基于現實利益或工具理性,有時伴隨著權力的指揮棒起舞,混淆現實,遮蔽公眾理性,具有強建構性和社會性。
當“心靈雞湯”被濫用,不僅社會情感的工具化和異化難以避免,新聞媒體的公共性和專業性也有進一步被消解的風險。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