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公眾來講,社會公眾對政務信息的消費不斷增長,對政務信息消費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公眾提高對基本公共服務的訴求,希望政府能夠提供更多、更簡便、更低廉的公共服務。在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市場監管能力方面,百姓要求也越來越高,比如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百姓希望能通過信息網絡技術把食品安全的追溯系統構建起來,以此保障食品安全,改善民生,同時也提升政府對百姓的公信力。另外,政府在公共安全和應對危機等方面,也需要借助信息網絡技術來加強對社會的治理。
從上面這些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政府對內還是對外治理,都需要借助互聯網,所以“互聯網+政務”,是整個政府信息化最重要的核心議題。政府如何盤活這些海量的數據資產,使其為國家治理、企業決策乃至個人生活服務,必將成為“互聯網+政務”的核心議題。
“互聯網+政務”:實現路徑是什么?
中國過去在政務信息化過程中走過的道路可以概括為四個階段:起步階段、融合階段、協同階段、智能化階段。政務信息化起步階段有兩個標志,一個是政府上網,一個是辦公自動化。政務信息化的融合階段,就是電子政務和政府各個部門業務融合,比如和交通、文化、教育等部門行業政務進行融合。
協同階段主要是針對在跨部門協同過程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各部門形成信息孤島,各自為政,資源不能實現共享的問題。在協同階段我們實際上也正在“爬坡”,而中國目前主流的政務信息化也處在協同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有很多問題還沒有破解。政務信息化的未來方向就是智能化。
在過去政務信息化過程中,最大的問題表現在:互聯互通難,業務協同難,資源共享難。其核心原因首先是機制障礙和部門利益。由于部門利益作祟,數據難以開放。大數據、云計算等這些新技術要派上用場的前提條件是政府要開放數據,政府各部門之間可以共享數據,如果沒有消除這些機制體制障礙,這些新技術很難真正派上用場。
實現“互聯網+政務”,其路徑表現在五個方面:一要變革體制和機制,消除制約政務信息化的體制和機制障礙。例如,現在很多地方正在構建橄欖型政府,把所有政府部門審批事項獨立出來成立行政審批局,原來七八十個章變成一個章。在后端則是把各個部門的執法隊伍整合成幾個綜合執法隊伍,這樣每個部門都能把管理事項分解出去,執法項目變成綜合執法,處于橄欖型中間的政府大部門主要搞決策和監管。政府這些功能結構的變化,為下一步實現電子政務、政務信息化或者“互聯網+政務”,從組織結構方面提供可能合作的保障。二要構建政府統一的“三張清單一張網”,即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以及統一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網。比如在地方實踐中,浙江省的省、市、縣三級全部構建“四張清單一張網”,其中除了權力、責任、負面三個清單還有“專項公共資金使用清單”。三要開放政府數據,為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提供保障。四要以政府的宏觀決策、民生服務和市場監管為中心,構建綜合性的跨部門應用系統。五要加強政務信息化的法治建設,改變法治滯后于信息化本身的現狀。
未來如果能破解這些制約政務信息化的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等根本性的問題,“互聯網+政務”的前景將非常廣闊。
以“互聯網+政務”推動公共治理變革
一是樹立信息化和互聯網思維至關重要。政府治理正面臨一場革命性變革,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是必然趨勢,電子政務將被用于解決政府的全方位管理和服務問題。二是借助行政體制改革的強大推動力,為政府信息化創造體制條件。電子政務發展最大的問題是體制障礙。過去一直說“三分技術、七分政務”,所以現在開始大刀闊斧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事項。表面上,我們做了很多簡政放權方面的工作,但實際上都是被動接受改革。所以要打破傳統思維定勢,這一點不容小覷。通過簡政放權、改革行政審批制度,為電子政務創造體制機制條件。三是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改變公共服務的實現形式,但其前提是通過立法推動數據開放。
公共治理變革是重點。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模式的改革,是政府治理現代化的重點。一是大力發展服務型電子政務,圍繞醫療、教育、社保、就業、住房等領域,構建跨部門的大型綜合應用系統。構建一體化網上服務或一門式服務中心,為公眾提供無縫對接的全流程服務,打造智慧民生。二是圍繞公共安全、市場監管、食品藥品安全、社會治理創新、誠信監管等領域開展工作。電子政務建設的重心要下移,重點發展縣、鄉鎮、社區等基層服務型電子政務。同時加強電子政務的環境建設,特別是法制、安全和標準體系、國產化水平和資金使用效率、電子政務評估制度等。
(本文作者為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