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這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任務。所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主要是指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即優化產業結構,使其向更有利于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方向趨進。換言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意味著產業從低附加值轉向高附加值,從高能耗、高污染轉向低能耗、低污染,從粗放型增長轉向集約型增長。
為了適應新常態下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戰略要求,領導干部尤其是基層領導干部必須轉變觀念和工作作風,不能在轉型過程中仍然沿用過去的工作方式、套用老的做法,也不能面對新形勢、新問題無所作為,跟不上形勢發展的要求。
當前基層干部存在的不良觀念和工作作風
當前,在一些領導干部尤其是基層干部中,存在幾種陳舊觀念和工作作風,必須大力改進,否則無法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
一是思想觀念陳舊,開拓創新意識不強。一些基層干部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不能適應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形勢的要求,滿足于現狀,自我感覺良好,不想事、不謀事、不干事,因循守舊。個別領導干部表面上談解放思想、談實事求是,但一遇到具體問題就唯書、唯上是聽,固守教條主義,不善于研究新情況,只憑經驗辦事。還有一些干部缺乏創新意識和主動性,上級推一下,下面就動一下,消極怠工,不思進取。
二是服務意識淡薄,工作方法簡單。有些干部對新常態下的新形勢和新任務認識不到位,思路模糊,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缺乏深層次思考,拿不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不善于借鑒別人的經驗,自己又總結不出經驗,動輒耍態度,服務意識差,工作方法簡單。有的基層干部對待群眾作風粗暴,不愿做耐心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也無法切實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導致群眾意見較大,既傷害了群眾感情,更影響了黨員干部在群眾中的形象。在當前創建服務型政府背景下,少數基層工作人員依然缺乏服務意識,“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現象仍然存在,對待群眾態度生硬,工作上互相推諉扯皮,辦事效率低下。
三是工作主動性不夠,存在 “等、靠、要”思想。一些干部對新常態下經濟改革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自己是國家干部,一切都有保障,就不學習不求上進,抱著混日子的思想,工作能力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工作效率低下。當前,部分基層干部存在著理論素養不高、實踐經驗不足、工作業務不精等問題。還有少數基層干部工作上想不出點子,也拿不出辦法,表面上忙忙碌碌,實際上不能為群眾解決任何問題。
四是工作缺少激情,存在懶散空談等問題。工作懶散主要表現在那些年齡偏大、工作時間較長的基層干部身上,他們認為自己年齡大了,仕途上沒有多大奔頭,已是“船到碼頭車到站”,便不思進取,坐等退休;空談是指有的干部講起話來頭頭是道,但在工作上空喊口號,不抓落實,很難做出實際成果。
五是知識老化,做事生搬硬套。對領導干部包括基層干部而言,要想做好工作,除了“認真”二字,沒有捷徑可走。干部們在實踐中的經驗積累固然是基礎,但在這種基礎之上,還要跟上時代潮流,把握發展脈搏,學習、掌握最前沿的知識和動態。當前,有些地方基層干部不思進取,思想老化,固守傳統的方法和經驗對待新生事物,對待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經濟轉型。一些地方認為轉型升級就是淘汰傳統產業,尤其是夕陽產業,所以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把不該淘汰的傳統產業淘汰了,然后一哄而上地追逐新興產業發展,這顯然是錯誤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