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污染防治任重道遠。2007年,國家批準成立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兩個全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9年,《促進中部崛起規劃》和《國家新型城鎮化》再次對中部地區確保流域生態安全和糧食生產安全做出指示。2015年,《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再次強調長江經濟帶中部省份發揮區位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經濟質量和競爭力,為推動全國體制改革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近年來,三省利用政策契機,在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行綠色循環低碳生產、生態文化建設、生態補償機制、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方面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傮w來看,三省當前正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后期,工業化加速推進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較為突出。前期投資拉動型、資源消耗型和傳統工業主導的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變,經濟的外向度不高、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農業產業化較慢的問題沒有突破,要素供給緊缺局面日益嚴峻,環境質量問題日益突出。中游城市群湖泊交織,沿江城鎮繁多,生態污染防治面臨的主要壓力一是長江沿線環境壓力,飲用水源區保護和工業用水區布局錯亂,城市取水與排污矛盾突出;二是生態安全風險在加大,中游城市群作為打造沿江集聚產業帶的重點地區,重化工業過度集聚和粗放低效的資源利用,一方面加大了生態環境治理難度、成本和周期,另一方面也人為增加了生態敏感區的保護難度。
長江中游城市群融入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的主要問題
總體來看,長江中游地區經濟活力遠不及上、下游地區省份,區域間缺乏縱深經濟合作;武漢、長沙、南昌等龍頭城市的經濟輻射和帶動作用有限,城市群內經濟聯系不夠緊密,除武漢城市圈與環長株潭城市群經濟聯系較為頻繁和密切外,環鄱陽湖城市群與其他城市群相對薄弱;長江中游城市群內部各城市圈結構松散、行政分割嚴重,城市群內各城市間的競爭大于合作,沒有真正形成合力?;A設施建設滯后、資源整合不充分、產業競爭力不足、環境保護不到位、制度創新滯后、地方政府“利己主義”嚴重等,是目前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內各省份之間協同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是長江中游城市群融入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的主要障礙。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剛性行政區劃加劇了區域分割和產業同構。剛性行政區劃加劇了中游城市群各省市在公共資源、招商引資項目、交通樞紐地位的過度競爭,強化了武漢、長沙、南昌等經濟基礎較好、競爭力較強地區的虹吸效應,進而提升了該地區的產業升級速度和就業水平,拉大了地區間經濟差距。與此同時,不良競爭強化了行政干預和區域利益保護動機,加劇了地方封鎖和市場壟斷,造成三省之間彼此產品、資本、勞動力和信息資源市場分割,導致嚴重的產業同構和資源浪費現象。
其次,現有財政分權體制、戶籍制度和政績考核制度,加劇了地方政府在跨區域外溢性公共產品供給及生態治理等方面的投機心理,財政支出傾向于選擇策略替代模式——即“搭便車”行為,導致長江中游城市群內跨區域公共品供給結構失衡和供給不足,沿江生態環境監管與治理效率低下;此外,管理制度差異和缺乏自覺履行共同治理協議的契約精神,強化了中游城市群在承接長三角土地密集和污染密集型產業轉移過程中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負外部性,加劇了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的泛區域化蔓延趨勢,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第三,區域一體化合作和協調機制缺失。區域一體化合作機制的缺失,限制了要素資源的統籌規劃、互補利用和自由流動,降低了要素效率;區域利益共享機制的缺失,則難以營造平等競爭的市場機制,無法建立全區域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共同市場,也就無法有效保障區域經濟合作的可持續性和公平性,限制了區域一體化發展。
長江中游城市群融入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的對策
作為內陸型城市群,崛起動力一是產業增長與城市分工,二是對外開放與區域合作。而在新時期創新驅動與全面開放背景下,資本動力弱化、政策紅利減弱,中游城市群經濟規模和質量的提升,重點應轉向倚靠開放和區域合作,先圍繞“武漢—長沙—南昌”三大核心點,通過同城化路徑形成“點—圈—面”的協同和交互作用格局,打破傳統城市之間的行政分割和保護主義限制,促進區域市場、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實現地域空間、產業結構、基礎設施、管理制度等深度融合,將長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為功能突出、布局合理、結構優化、適度超前、平安綠色的增長極,與上下游城市群形成錯位發展,再憑借區域發展軸線發揮增長極的“集聚—擴散”作用,有效減緩區域差距,形成與上下游互動發展的良性格局。
完善長江中游城市群協調發展機制。完善的體制機制可以為長江中游城市群與上下游城市群跨區域交流、談判及仲裁提供平臺,在保證各區域形勢行政權力情況下,通過部分權利的讓渡,實現區域性組織機構的統一調控,催生跨越行政壁壘的多元化合作,推動整個長江經濟帶一體化向更高層次發展。具體來說,在國家級區域層面,成立統籌對外開放和跨區域城市群合作的綜合管理機構,建立區域協商議事機制以及與之匹配的法律保障體系和區域協同發展基金,統籌跨區域協同發展的稅收政策、信息共享、爭議處理等重大事項;在省際層面,構建跨省市城市分工合作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解決經濟一體化與行政區劃沖突問題,處理地方政府無法解決的諸如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整合、生態環境保護、市場分割等問題,完善城市功能對接。在生態治理方面,學者秦尊文建議建立生態文明理念下的政績考核機制、生態文明建設轉移支付制度,建立并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制度,推進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將環境準則納入采購模式。④
促進鄰近區域城市同城化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并構建多樣化交通網絡,增加主線與干線之間聯系度,加快構建城際交通網絡和交通航道疏浚,重點是對跨行政區劃的路線進行規劃整合,實現國家、城際、城郊及城市內部各種交通方式的無縫對接;在交通設施硬件建設基礎上,加快推進如通信體系等配套軟件建設,構建區域信息一體化交通網絡管理和共享平臺,逐步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31縣市交通、旅游、社保、醫保等一卡通用,促進鄰近區域城市同城化發展。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