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捍衛鄰里:中國社區建設的未來任務(3)

捍衛鄰里:社區建設在未來的重點任務

基于上述的問題,中國社區建設迫切需要解決如下幾件事情:

其一,加快推動橫向組織化利益協調機制建設。在一個利益群體橫向分化的社會里,建立利益群體之間的對話通道,培育成員利益表達的組織化能力,是實現利益訴求的最重要的前提。當然,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保證政治穩定的前提下實現利益訴求的組織化表達。在現階段,最可行的是轉變工會、婦聯、共青團等人民群體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目標,使其真正成為居民利益代表。除此之外,還應包括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形成“治理”格局,居民自治組織和群眾組織及社團、專業協會、志愿組織等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發揮更大的作用,構建社會化的利益協調格局。

其二,推動社區自治。所謂自治的社區,應該準確表述為社區共同問題自我管理的社區。自治也即民治,以民治的形式實現國家對基層社會的治理其實一直是中國的傳統。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朝代,官治都只到縣一級,基層單位鄉里并不是政府行政權力的一級組織,而是靠民治維持秩序。為什么要以民治的形式實現基層社會治理?按照奧斯特羅姆的理論:如果一群相互依賴的委托人能把自己組織起來,進行自主治理,便能夠在所有人都面對搭便車、規避責任和其它機會主義行為誘惑的情況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

其三,培育有意義的公民參與。居民不只是自利的個體,也能夠承擔公共責任。1969年,阿爾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公民參與階梯,將公民參與分為3個層次,分別是:“無參與”(Non participation)、“象征性的參與”(Tokenism)、“市民權力”(Citizen power)。按照這一劃分,我們的很多參與可以說仍然徘徊在“象征性的參與”附近。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除了投票和聽證,其他參與技術(比如焦點團體訪談與開放性區域論壇)依然非常陌生。公民參與意味著持續的社會改良,即在過程中不斷發現新問題并加以解決。在參與過程中,公民也將學會辨別什么是正當利益訴求、什么是非正當利益訴求,學會自我約束、彼此妥協,“理性公民”將成長。

事實上,“鄰里”這一更為中國化的概念相對“社區”概念更為精確。對中國人來說,鄰里是“一個遠離政治民主等宏大話語體系的日常生活空間”,是我們最熟悉并最依賴的空間。中國社區建設的未來任務,其實是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組織建設來調節各種利益關系和利益沖突,促進社會交往與社會信任,捍衛“我們的鄰里”這一生活共同體!

(本文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社會穩定體系建設”首席專家與主持人)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李習林
標簽: 社區建設   鄰里   中國   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