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財富觀引導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路徑
發展經濟和促進財富增長仍然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中心任務,但是人們不能僅僅從物質層面來追求財富,還要在精神世界里尋找財富增進的路徑。不僅要考慮財富的生產,而且要重視財富的公平分配與有效利用。同時我們還必須具有全球性的眼光和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高度關注財富形式的變化。
確立新的國家和社會財富衡量的尺度
如何對一國的財富合理準確地進行度量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價值判斷。GDP并不是唯一的度量國家財富的尺度,2013年世界銀行發表的《變化中的國家財富——對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測量》報告,從資本產出、自然資本和無形資本三個方面來衡量一國綜合財富,即一國所擁有的財富是指其所擁有的資本產出、自然資本和無形資產的總和。在提高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過程中,可從這三個方面來確立新的國家和社會財富衡量尺度。
1.產出資本尺度。產出資本是指一國中由人類生產生活所創造出的物質財富總和,包括各種建筑物、基礎設施以及機器設備等。產出資本是有形資產,但不是有形資產的全部。產出資本的核算可以采用永續盤存法來估計機器設備、建筑物等資本存量。
2.自然資本尺度。自然資本是指一國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包括農業用地、保護區、森林、礦產和地下資源等。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本是國家財富的基石。在我國一些地區,農業用地是自然資本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最高可以在自然資本中占到80%。自然財富可以作為發展資金的重要來源,因此,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顯得尤為重要。自然資本經常采取折現法進行估算。
3.無形資產尺度。無形資產被視作剩余價值來衡量,是總財富與產出資本和自然資本之間的差額,隱含對人力、社會及制度資本的衡量結果,也包括對經濟高效運轉起促進作用的法制和管理等因素。其中,人力資本包括未經訓練的勞動力、人力資本,是國家財富中最難計算的部分,但又是決定未來財富的關鍵因素,幾乎對于所有國家來說都是國民財富中最重要的資本形式;社會資本是指以集體形式出現的家庭和社會人員組織、機構生產的價值。當前,就大多數國家而言,財富的創造來自于無形資本中人力資本的增加、治理能力的改善以及技術的變革。
完善財富增值的獲取渠道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認為人類的活勞動是價值財富增值的唯一源泉,而交換不是價值財富增值的源泉。但是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于一個國家而言,財富增值的主要途徑有兩個:一是國家主體的勞動,二是通過與其他國家的交換來實現增值。主體的勞動不但是本國價值增值的源泉,還是全人類價值增值的源泉。與其他國家的交換是通過本國的比較優勢,利用相對價格的差異與他國進行交換,這種方式雖然不能使全人類的價值增值,但可以使交換本體實現財富增值。從交換功能來看,雖然不是價值增值的根源,但卻是本體價值增值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交換過程中,它可以激勵一國不斷創新,提高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在交換過程中取得相對優勢的價格,從而獲得其他主體的財富,實現財富增值。
這種交換行為能夠從兩個方面促進國家宏觀經濟增長:一方面,交換是生產準備得以完成的條件,也是保證再生產順利進行的必要環節,還是來自于主體勞動的價值增值的實現工具;另一方面,交換行為能夠調動各類資源參與生產,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節約經濟資源的角度提高了經濟增長的效率。
形成以最小的成本實現財富轉移的路徑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國家也積累了巨額的財富,然而民眾的生活水平雖然也有所提高,但改革的紅利尚未實現全民共享。在此層面上,如何實現財富的下移成為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課題。在現今的情況下,財富轉移中出現了一些不良的趨勢,如財富聚集于某些既得利益集團,一些壟斷部門利用其壟斷地位把價格定在均衡價格之上,同時享受著極低的要素價格,尤其是在資源行業,如此等等。
為此,我們要通過制度的變革,以最小的成本進行財富轉移,實現民富國強、藏富于民的目標,真正能夠讓民眾充分享受國家發展和變革帶來的福利。第一,完善社會分配體系,建立合理公正的分配制度。建立合理的初次分配制度和再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過程中同樣要注重公平。根據社會成員的貢獻進行直接分配,改變現今我國眾多勞動者的勞動收入過低、貢獻與回報不成比例、財富難以積累的現狀。第二,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產品。提供公共服務產品是政府的職能之一,通過提供有效的公共產品一方面能夠減少民眾的相關支出,另一方面能夠增強民眾抵御風險能力,增加財富的積累。第三,宏觀經濟政策上實行減稅。減稅是諸多國家富民的主要政策。對于企業而言,降低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的稅率,能夠減輕企業的負擔,增強企業的實力。對于民眾而言,減稅意味著降低所得稅率和提高起征點要并行,以此減輕個人負擔,增加民眾收入。
(作者為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項目《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報告》和“陜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青年英才支持計劃”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13JBGP014、HSSTP201401。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段雨辰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