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互聯互通戰略與中國國家安全(2)

——基于地緣政治視角的互聯互通

歷史上,英法殖民主義者曾設法利用南方“絲綢之路”逆向進入中國,建立勢力范圍。這條絲路的陸路部分鑲嵌在川南、云貴地區的懸崖峭壁之中,通道節點在千巖萬壑間盤曲,出境后迤邐而行,直至印度洋,形成獨特的海上絲綢之路。用現代地緣政治學家的話來說,這里似乎是“一個處在大陸轄區和海洋轄區之間的地緣戰略轄區”。③其實,中國很早便認識到這一區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東漢時期中國政府即在云南保山地區設立了永昌郡,行政管轄區域覆蓋到緬北等地。英法殖民主義者19世紀時向東亞和中國擴張的時候,曾經設法在這個地區逆流而上,進入云貴,北上川南,再接長江,直流東海,欲同俄羅斯、美國爭奪勢力范圍。

英國在全面占領印度之后,向東進攻緬甸。1824年到1885年期間,先后發動了三次侵緬戰爭。英國政府軍首先進入緬甸南部的阿拉干、丹那沙林等地,后來利用先進的汽船交通工具,沿伊洛瓦底江航行至八莫,為進入中國奠定基礎。英軍在1885年占領緬甸全境之后,英國勢力直抵云南邊卡城池,侵略者鐵蹄踏進了中國西南邊陲土地。英國人理查德·斯普萊是參加第一次英緬戰爭的英軍軍官,他于1831年向英國政府提出了以緬甸為依托進入云南的政策建議,④之后還提議建造連接云南的鐵路,旨在平衡俄、美在中國北方和中部地區占有的優勢。這位英國退役軍官還強調,英國皇家政府應以商業名義從靠近孟加拉灣的地方向北建造鐵路,直抵“云南一個合適的地點”。⑤

法國修建的滇越鐵路(海防—云南)在地緣起點上與英國稍有不同,試圖從印支半島逆向而上,在中國西南地區同英國人爭奪地緣戰略優勢。法國是后起的海權大國,在它圖謀到東方進行殖民瓜分的時候,南亞的印度、東南亞的馬來半島及其檳榔嶼、馬六甲和新加坡都已被英國占據,印尼也早已屬于荷蘭。面對這一態勢,法國以越南等中南半島國家為其擴張目標。1858年,法國占領越南中部重要港口峴港,隨之進軍柬埔寨,之后越、柬、老淪為法國殖民地。法國占領整個印支半島后,把下一個戰略目標投向中國,于是,同中國接壤的中南半島戰略地位就顯得非常重要。實際上,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法國便從越南沿紅河水路進入云南,進行過多次公開和秘密調研,對沿線地質地貌進行了全面勘查,做出了詳細記錄。到19世紀80年代末,法國構建鐵路的意圖已經明確,試圖修建從海防經河內至昆明、連接滇黔、北進宜賓的鐵路,以便在華西南建立勢力范圍,這條鐵路同英國計劃建設的從緬甸經云貴抵四川的鐵路,不僅有重疊,更有競爭。中法戰爭結束后簽訂的相關條約提出修建滇越鐵路。1898年,滇越鐵路“越段”(從越南海防到老街)先于云南段開工完成。1903年,法國強迫清廷簽署《中法會訂滇越鐵路章程》,滇越鐵路云南段隨即開工建造,最終于1909年竣工,1910年通車,這條鐵路以越南海防為起始站,途經河內,接入云南河口后經蒙自、開遠、盤溪、宜良、呈貢,抵達昆明。有學者認為,法國人建成的這條鐵路“是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現代意義上互聯互通的開始”。⑥從那時候起,互聯互通就隱含著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的雙重含義了。

抗戰期間,日本侵略者從地緣政治高度看待中南半島的戰略地位。日本向東南亞推進的軍事行動由其南方軍總司令寺內壽一大將統一指揮,南方軍總司令部最初就設立于越南西貢,后來才移至新加坡。日本南進戰略重點是切斷海外從印支半島和印度緬甸對中國可能實施國際援助的路徑。為此,日本侵略者瞄準了兩個目標,一是截斷滇越鐵路。1940年9月,日本侵占印度支那北部,法國維希政府同意日本在越南北部享有駐扎軍隊和利用滇越鐵路的權利。⑦日本廓清了從印支半島進入中國的障礙,也阻斷了中國戰時利用滇越鐵路進出口貨物的通道。二是切斷中西通路滇緬公路。1938年12月1日,滇緬公路全線通車,1939年1月10日,首批6000噸蘇聯援華軍事物資從緬甸轉運到云南畹町。這條滇緬公路啟用后,外國援華軍用物資可以陸續進入我國,有力地支援了我國的抗日戰爭。這也是國民政府修筑滇緬公路的初衷,旨在保障中國與海外物資互通安全,防止日本侵略軍占領東部沿海后封鎖西南陸路通道,保障國際援華抗日道路暢通無阻。日本侵略者意識到此條道路的戰略意義,在切斷滇越鐵路后,竭盡全力截斷滇緬公路通道。1942年春,緬甸落入日本之手,滇緬公路全線停運,日軍沿滇緬公路侵入云南境內,中國暫時喪失了當時極其重要的一條陸上通道。云南隨即從抗日大后方演變為抗日前沿,中國抗日戰爭因此進入極端困難時期。中美英抗日軍事同盟建立后,不得不為打通滇緬公路先后投入幾十個師的兵力,在緬北滇西地區協同作戰,最后終于奪回了緬北地區,恢復滇緬公路,連接中印通道,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上一頁 1 23456下一頁
[責任編輯:樊保玲]
標簽: 國家安全   中國   戰略   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