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歐盟的擴張迷思與發展模式困境 (3)

在以往歐洲聯合經歷的歷次危機中,20世紀70年代歐共體在“石油沖擊”下陷入經濟危機、患上“歐洲硬化癥”,進而導致一體化進程停滯十年的例子與本次危機最為相似。從某種意義上講,此次危機甚至更為嚴重。歐洲一體化的道路正在變窄,其面臨的困難絕非簡單的財政赤字,而是多重困境重疊的深刻危機。不過,前文中提到的查爾斯·庫普乾提到的“歐盟消亡論”仍然只是一種大膽的假設。面對新興國家的崛起和自身的相對衰落以及地區性問題的增多,歐洲國家通過推動一體化“抱團取暖”、提高自身國際地位并實現地區事務治理,仍然是各成員國的共同利益所在。因而,防止歐盟和歐元區的崩潰,仍是各成員國特別是核心國家的政治底線。仍在持續的主權債務危機是歐盟亟需應對的挑戰,但遠非問題的全部。歐盟需要通過內部調整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與病癥,這一目標的實現將幫助歐盟延續歷史上的“危機——超越”模式,使一體化繼續深化。歷史經驗還表明,歐盟及其前身有著較強的危機調整能力。危機在造成成員國之間政治凝聚力下降和沖突加劇的同時,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凸顯了團結的緊迫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因而也孕育著推動歐盟制度變革的機遇;當然,如果問題繼續累積、長期無法得到解決,歐盟無論是作為一個地區機構還是在世界上作為一個整體,都將難以擺脫被邊緣化的命運。

反思歐洲一體化:問題與方向

“帝國過度擴張”(imperial over-stretch)是國際政治研究中的一個經典命題。當處于國際體系金字塔頂端的國家將權力的觸角延伸過寬、運用過度時,帝國往往難以避免衰落的命運;歐盟當前的困境從一定程度而言也是過度擴張的結果。“深化”和“擴展”一直被視為歐洲一體化的“兩個輪子”,但后冷戰時代這兩個輪子并沒有在同一個軌道上運行,過度擴展的同時缺乏有效的整合與深化,這是造成歐盟當前困境的重要根源。當然,這里的整合與深化并非僅僅指一體化機構向超國家方向的簡單邁進,還包括在制度框架內克服歐盟成員之間存在的異質性,使其運轉更為協調、有效。

冷戰結束以來,歐盟采取“一刀切”方式處理成員之間巨大異質性的辦法,已經被實踐證明是失敗的。早在上世紀90年代,很多經濟學家就指出醞釀中的歐洲貨幣聯盟可能帶來巨大危險,因為“它采用‘一刀切’的貨幣政策去處理全區域千差萬別的情況”,“采用這樣一個政策就像使用一個恒溫器同時調節里斯本和赫爾辛基的溫度”。以主權債務危機前后歐盟的財政政策為例,2008年,為應對源自美國的金融危機沖擊,歐盟先是推出了2000億歐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在這一政策的指引下,成員國不顧自身實際財政狀況,紛紛推出相應計劃,通過擴大赤字抵御經濟衰退的風險,為后來的債務危機種下隱患;歐債危機發生后,歐盟的政策又完全走向另一個極端,“一刀切”地實施財政緊縮政策,在希臘等國家內部激起強烈反彈,導致其政府倒臺并引起激烈的社會動蕩。

與帝國過度擴張時可以通過權力收縮減緩崩潰風險或擺脫困境不同,擴大的歐盟并沒有回縮的余地;由于成員國退出歐盟帶來的后果可能是災難性的,歐盟只能通過內部消化的方式解決成員之間巨大異質性帶來的問題。歷史上,當西部州并入美國、蘇格蘭和威爾士融入英格蘭時,美國和英國也曾遇到如何處理異質性的問題。由于當時統一的主權國家已經形成,異質性帶來的問題隨著自然的融合并沒有引發嚴重問題。由于歐盟遠非一個主權國家,成員國之間異質性帶來的問題,需要通過更長的時間解決,短期內試圖通過“一刀切”的政策強化歐盟的地位,其結果只能是削足適履、事倍功半。

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2012-2013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在歐債危機的影響下,歐盟成員國之間的競爭力差距進一步拉大,其中南北歐之間的分化尤為明顯;在參與排名的全球144個經濟體中,歐盟27國的競爭力排名分散在第3位到96位之間的廣大區域。如何在統一的歐盟機構中處理這種擴大的差異性和不平衡的問題變得更加緊迫。處理一體化框架中成員之間的異質性問題,并不意味著徹底消除其中的差異性。以往人們對一體化的認識往往強調通過消除差異性求得同質性。當前歐盟的困境,從某種程度上看即是這種認識指導下實踐的結果。然而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可能帶來嚴重的問題。為此,20世紀9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了“差異化的一體化”(differentiated integration)的概念,并在歐債危機發生后受到廣泛關注。“差異化的一體化”意味著地區一體化將更多地是一個求同存異、包容多樣性的過程。放棄“一刀切”的政策模式、增強政策的靈活性,進而通過長期的融合增強同質性,是歐盟走出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

“差異化的一體化”雖然在近年來才成為學術研究中的一個新的熱點,但其基本理念實際上早已存在,前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就曾經闡述過類似的理念。勃蘭特一方面是地區一體化的堅決維護者,提出了“建成一個無邊界痛苦的歐洲”,并宣稱“為歐洲聯合工作,減少主權,并且讓歐洲共同體伙伴之間的邊界改變為行政區域”。但另一方面又主張“在利益上的聯合并不意味著人們一定要服從于布魯塞爾那個匿名的指揮中心……個別國家要充當霸主是吃不開的,同樣也不允許大國主宰一切。歐洲的前途不在于搞清一色,而在于發揚各民族精華的多樣性。我所理解的歐洲共同體是集中各民族多樣化的聯盟。‘從利益的聯盟走向信任的聯盟,這正是我們向前應該走的道路’”。這一看似矛盾的主張,實際上是要實現政治聯盟與其他聯盟的漸進和匹配發展,反對大國和超國家機構完全主宰歐洲一體化進程,循序漸進地發展一個內部均衡、協調、包容的共同體,且不能忽視或泯滅成員國之間的差異性。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后冷戰時代客觀上促進歐盟“搞清一色”的兩大“政治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德國自身和“布魯塞爾那個匿名的指揮中心”共同推動的結果。

地區一體化的目標不是簡單地建立一個地區主權國家,地區事務的有效治理是其過程中產生的新功能,并因而大大增加了一體化本身的國際政治價值。迄今為止的歐洲一體化進程雖然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但其本質上卻是一種政治進程地區主義,強調的是通過成員國的聯合化解地區內部沖突,并取得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優勢。一體化作為這一目的的實現,其過程中產生地區治理功能是附帶性的,但隨著地區化進程的深化,后者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突出,這就對一體化組織本身提出新的要求。由單一的地區政治經濟組織發展為更具包容性和多樣性的復合體,將有助于歐盟治理能力和合法性的提升。從發展地區主義轉向更多的地區治理,而不是盲目地追求一體化程度的躍升,通過對地區事務的有效管控獲得地區國家和民眾的認同贏得合法性,而不是急于用一體化的新成就來證明既有成就的合法性,是使歐洲一體化擺脫“更多是一種進程而不是一項事業”弊病的適當選擇。當然,歐盟在地區治理方面已經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只是在冷戰后20余年歷程中,其對內部治理的關注,常會讓位于歐盟疆域擴張和一體化層次的提升而已。面臨自身的深刻困境,歐盟需要從注重外延式的擴展轉而更加關注內涵式的調整與發展。

歐洲一體化正在進入自起步以來的一個大低谷,但其更長遠的走向仍然具有不確定性;歐盟累積的問題已經太多,以至于任何一個歐洲政治家和歐洲問題研究者都不可能開出一張包治百病的藥方。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歐盟崩潰(盡管目前仍然遠非一個現實的問題)不僅對其成員國而且對世界的影響都將是巨大的。2012年10月,諾貝爾獎委員會將年度和平獎授予歐盟,以表彰其在地區和平與和解方面所作出的貢獻。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此時的歐洲恰恰處于一個二戰以來少有的動蕩不安時期。不過,當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在頒獎詞中將時間延伸至“六十年來”、將獲獎主體擴展至“歐盟及其先驅者”的時候,只是在陳述一個史實或事實。歐盟率先提出了成為一支“規范性力量”的目標,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張實施全球治理的最積極倡導者,不僅促進了本地區的和平與治理,也已經成為促使國際社會有序發展的建設性力量。如果歐盟走向崩潰,歐洲再度“巴爾干化”,將不僅是歐洲主權國家的悲劇,也可能成為世界的災難。從這個意義上說,歐洲一體化的未來不僅關系到歐洲自身的命運,也關乎未來國際政治的面貌。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新的全球治理——全球治理的理論與實踐在歐洲的演變與趨勢”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1JJD810013)

注釋

1[美]查爾斯·庫普乾:《美國時代的終結》,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4年,第158頁。

2 Charles Kupchan, "As nationalism rises, will the European Union fall?" The Washington Post, August 28, 2010.

3 卜永光、龐中英:“從主權債務危機看歐元區制度的缺陷與變革”,《現代國際關系》,2012年第9期。

4 [美]戴維·卡萊歐:《歐洲的未來》,馮紹雷、袁勝育、王蘊秀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3年,第1頁。

5 Philippe C. Schmitter, A Revised Theor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24, No. 4, 1970, p.840.

6 20[德]維利·勃蘭特:《會見與思考》,張連根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307、320、322頁。

7[法]雅克·德洛爾:“一個必要的聯盟》,參見李巍、王學玉編《歐洲一體化理論與歷史文獻選讀”,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7頁。

8 10[德]赫爾穆特·施密特:《同路人:施密特回憶錄》,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第220、222頁。

9 參見[美]斯坦利·霍夫曼:《法國:一個世紀,兩大憂患》,載[美]羅伯特·帕斯特主編《世紀之旅:七大國百年外交風云》,胡利平、楊韻琴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1年,第91頁。

11 Ulla Holm, "The Old France, the New Europe and a Multipolar World", Perspectives on European Politics and Society, 5:3, 469-491.

12[美]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大棋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9頁。

13 "Brit and German opinion on the EU", http://yougov.co.uk/news/2012/11/08/brit-and-german-opinion-eu.

14 江時學:“在布魯塞爾看歐洲債務危機:最危險的時刻已成往事”,《證券日報》,2013年2月18日。

15 “唱衰歐元者錯在哪里?”,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8975。

16 [美]約翰·吉林漢姆:《設計新歐洲》,王遠河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67頁。

17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2-2013", September 6, 2012, http://reports.weforum.org/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2012-2013.

18 差異性和異質性并非同一概念。差異性過大可能導致異質性,但增強同質性并不意味著要消除差異性。通過考察多民族國家中的民族融合過程,有助于理解這對矛盾的概念。比如,被稱為“民族熔爐”的美國,在建立聯邦國家前后,構建了一種“美利堅民族”的集體身份,成功克服了移民國家各種族、民族差異性過大帶來的異質性問題,成為聯邦穩定的重要基礎,但卻始終并未消除各民族之間的差異性;中華民族多民族統一國家的融合過程也與此類似。因而,無論是在國家還是在地區共同體中,解決差異性過大帶來異質性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消除差異性本身,而在于新的集體身份能否得以成功塑造。

19關于這一概念可參見Alkuin Kollikerab, "Bringing together or driving apart the union? Towards a theory of differentiated integration", West European Politics, Vol.24, Issue 4, 2001, p.125-151.

The  Expansion confusion and Development Dilemma of the EU

Pang Zhongying  Bu Yongguang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EU after the Cold War,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ccompanied by hidden risks and danger. This has led to a fast build-up of problems within the EU. The sovereign debt crisis can be said to result from the long-standing "European disease", and it aggravates the "disease" in return. Coupled with the decline of the "Franco-German engine" and the incohesion and self-absorption existing among member states,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 has become void of impetus and political will, and fell into a trough since it was initiated. The key to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cess in the future is to properly deal with the problem concern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member states. To that end, the EU needs to reflect on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itself and bring about a shift away from regionalism towards regional governance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differentiated integration".

Keywords: EU, EU integration, the sovereign debt crisis, differentiated integration

龐中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系教授、博導,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訪問學者(客座研究員)。

研究方向:全球問題與全球治理、亞洲和非洲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外交政策分析。

主要著作:《權力與財富:經濟民族主義研究》等。

卜永光,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講師。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凌霄漢]